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莫斯科有条街 (第1/2页)
莫斯科有条街 到了阿贝特街,你才知道,为什么莫斯科街头冷清清的;人,都在这里,在暖洋洋的阿贝特街。 十月的莫斯科,没什么阳光,好像所有的阳光,在这个星期六的早晨,也聚拢到这一条街上来了,阿贝特街。 你不断地和漫游的人们擦肩而过,不时要斜着身子免得和对面的人撞个满怀。在斜身的一刻,突然感觉到油然而生的快乐;能够在一条窄窄的街上,无所事事地和陌生人摩肩擦踵,知道他们也无所事事,只是为了一街懒懒的阳光而来,知道在你们几乎撞个满怀的刹那,你对他毫无戒备,他对你毫无芥蒂,这不是幸福吗? 诗人 满脸胡须的父亲牵着幼儿的手排队等买冰淇淋。用眼睛笑着的女郎把头倚在情人的肩上。一个年轻人在卖花,黄色的玫瑰花。沿街的墙角上立着一张张框好的画,怀才未遇的画家也倚着墙根,把脸朝着太阳,闭上了眼。一个酒糟鼻老头穿着件军夹克,缠着路人要解说他衣领上每一个勋章的故事。 前面有密密一圈人,你斜着肩挤进去。 圈子中间站着一个年轻人,脚蹭着双破旧的运动鞋,个子高瘦,长手长脚的,在群众专注的眼光照射下,好像有点不知所措。他削瘦的脸颊显得苍白。你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他开始了。他的声音,由低沉转而高昂,声音里似乎有一条绳索,套着围听的群众,把他们向中心一点一点拉进。他的脸上有了血色,黑沉沉的眼睛里好像凝聚了燃烧的炭火。阿贝特街流动着人声喧哗,这个角落却在潮流之外自成一个内聚的漩涡。 他在念自己的诗。 他念完了一首,群众狂热地鼓掌,等候下一个诗人踏进圈子。 朋友在你耳边解释诗的内容:批评苏联在阿富汗参战,渴望和平、自由、人权,要求心灵的解放,思想的解禁… 可是你没有听见,你好像中了魔一样,眼睛直直地看着念诗的青年,看见他深邃的眼睛逐渐涌上了泪水,看见听诗的群众神情凝重肃穆,好像面对着这世界上唯一的、重要的事情。 你觉得晕眩,感觉是一个你以为死了多年的人蓦然站在阳光耀眼的大街上和你谈今天中饭吃了些什么。 诗,不是早就死了吗?他的骸骨不是早就铅化,不占地方,一页一页地夹在灰扑扑的书店角落里,任谁也记不得?你也知道,偶尔,他的化妆师或祭师会把他的骸骨捡出来,对他的过去生平作一番讨论、比较、定位、翻案等等,但是这些,也都必须在和殡仪馆一样重要的地点举行才行——譬如大礼堂、演讲厅。来观礼的人们即使不穿着适合葬礼的服装,至少也带着适合追悼的心情而来;他们心里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个已死的存在… 你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大家都说没有春天的北国绝境里,诗,还热腾腾地活着。机械厂的工人、大学里的学生,把诗打在一页页粗糙的纸上,碰到一个有太阳的星期六,就跑到阿贝特街上,找到一面斑驳的墙,把诗页一张一张贴起来。人往马路上一横,对着晴天就朗声把诗念出来,人们围着诗墙也围着诗人。有的还穿着工人裤,有的提着菜篮,有的让小孩骑在颈上;没有人穿着礼服来听诗。 最后一个诗人也念完了。群众纷纷买诗。挑选自己喜欢的,一张诗一个卢布。你对那个黑眼睛的年轻人说你要他的一首诗,他却放了厚厚一大叠在你手掌上。 "我写了这么多。"他腼腆地说。 "可是我不懂俄文呀!"你愧歉地说。 你给了他一个卢布,取了一页诗。 有人碰了下你的手肘,是个中年男人,挺着巨大的啤酒肚子,他对你说: "从外面来的客人,你一定要把我们的真实情况告诉外面的世界!你一定要把社会主义的真相说出去!" 复仇 不远处有锣鼓音乐传来,你已经被汹涌的人潮卷到了街口,街口站着个圆柱,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巨幅广告。你的眼睛立刻就看到两个触目的英文字: "铁幕!" 你拿稳了手心里的诗卷,听见乔玛说: "到了!" 就是这里? "按照他书里的描写,"满脸胳腮胡的乔玛说,"应该就是这栋楼。" 从弄堂穿过,来到了安静的天井,阿贝特街上的喧声就溶入了远景。这是栋八层高的老房子,究竟哪一扇窗子是瑞巴可夫和萨沙住过的呢? 一个包着黑头巾的老妇人打开了一扇窗,抖动她的毯子,又把窗关上。 她不就是萨沙的母亲吗? 你是记得萨沙的。 不到廿岁的萨沙,纯洁而正直,对社会主义建国充满理想和抱负,理所当然,他是共青团的优秀忠贞青年。正由于他的理想和抱负,他批评了一个以政治意识挂帅的老师,又在学校壁报上作了首打油诗,他被开除了学籍,从此变成一名"思想有问题"的政治嫌犯,莫名其妙地被逮捕,莫名其妙地被监禁,终而流放西伯利亚。 瑞巴可夫所创造的萨沙其实是他自己,还有三十年代阿贝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