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节 (第5/7页)
持我重新选择一个父亲。结果我出于特殊的畏惧逃离了,那个未知的父亲也就如同茫茫山野一样神秘和沉默。后来我长得更大了,当我懂得呼唤他的时候,他却没有一声回应。 这就是对我的背叛和逃离的一种回答方式。 从此我终于明白并且永远都不会忘记: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父亲;他无论怎样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父亲,结果都只能是徒劳的。这样的认识是残酷的,又是幸福的——一种得到了认知的幸福。 作为你的父亲的柏老,在嗅到我身上一点"异类"的气味之后,急忙而愤怒地宣布了他的拒绝和敌对。今天看这是必然的。但我越来越感到自豪的是,我的父亲、我所从属的那个家族,早就开始了那一场长长的拒绝。我应该是一个后来者,我只不过被一个咄咄逼人的柏老进一步提醒了罢了。 我从此更加明白,不同的家族无论以何种方式、因何种机缘走到了一起,最终仍要分手。善与恶是两种血缘,血缘问题从来都是人种学中至为重要的识别、也是最后的一个识别。 从古至今浮泛纵横着多少繁琐的命题,充满了哲学和学术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新生儿的空间。可是柏慧,你这个有着一对漆亮黑目的女性,是否能够一眼洞穿——全部的芜杂其实完全可以化为一句简洁,即一个人是否具备为热烈的理想和原则忍受贫困的勇气?还有,人们常常说到舍弃生命的勇敢——是的,那也是一种彻底的回答,最终的回答;但不如日常生存般的切近——最切近的往往也是最艰难的,有时坚持着更需要勇气。我这里说的"忍受贫困"就是坚持。 柏慧,在这片以富丽著称的母亲般的平原上,我迈开双脚丈量了很久。我听到了,看到了,知道了眼下什么人在度过什么样的艰辛。这使我终于明白了又一条简洁的定理:善,就是站在穷人一边。 有人会莫测高深地询问一句:"这就是你的道德吗?你不嫌它粗陋吗?"我会带着极大的藐视走开。这种人我已经不屑于回答。但内心里我却必须回答:是的,这就是我的道德,也是我的立场,我出发求善的根本。 人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真实,求救于自己的知性。这样的人总是朴素的,绝无半点侵犯性。在竞争的时世上,从根本上讲,追求真实的努力会造成贫穷,因为朴素和无侵犯会导致贫穷。从这样的判断做起,我才确认了自己的道德和家族。 所以我的自豪是有理由的,我的憎恨也是有理由的。 人不能追求贫困,因为这样做同样也是一种矫情和虚荣。 贫困只是一种朴素,是自然的状态。人只要做到不害怕贫困就行了,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会勇敢地走进道德。 守住这些信念需要多少精力,多少敏感!但我要守住。我希望你能理解和尊重我的坚守,并且能够明白:十余年前的那场分别就源于这样的坚守。我固执地认为,你的背叛、那长达几个月的调查与追问,使母亲般的平原受到了伤害,土地,父亲,我所代表和维护的、给了我血液生命的穷人受到了伤害。从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家族中走出的儿子,最初的反应就是那样。他不得不背弃所爱,走回他的来路:孤零零的、无援无伴的一个人… 一场分别,无数的倾诉。 因为爱,因为致命的爱,和致命的创伤交织在了一起。 柏慧,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回忆"父亲",我们的不同的"父亲"…你现在一个人,远离了父亲和男人,住在你自己的小屋里。我知道这一来倾诉的时间到了,人活着就是为了倾诉——在这场倾诉之后,人的一生也就圆满了。这儿还有爱的圆满,友谊的圆满,我与你的圆满。 午夜的海潮啊,漫漫无边,细碎地涌动、涨起,渐渐漫过了高空的星辰。你近在咫尺,伸手即可触到你滑滑的、丁香味四溢的漆发。你的眸子是我眼前最大的一颗星星。 但愿你能安睡,不受失眠的折磨… 我们知道了那个危险的小车司机的下落——听说他在一个黄昏又一次坐在那个园艺场的石头台阶上与一伙人打牌。 这个消息使我愣了一下,还没等醒过神来,四哥已经抓起那杆黑乎乎的枪走了。我随后跟上。 赶到园艺场时天更黑了,这样的光色打牌当然不可能。果然,长长的石头台阶上空无一人。问了问,有人说那个小车司机的确来过,但已是许多天以前的事了。那次这个刁钻狡狯的家伙一会儿就赢走了上千元钱…我们失望地归来了。 进园门时,鼓额正和斑虎一起张望。我们没有告诉她这一次是去追赶那个人,但她好像什么都明白,定定地望着我们。四哥的大手抚摸了一下她的头发,她立刻把那只粗粗的手抱住了,把脸贴在上面。我从侧面隐约看到了一溜长长的睫毛。 鼓额的父亲和母亲偶尔来看女儿,可他们无论如何不进茅屋,更不用说留下来吃饭了。几十华里的路程,两个老人都是徒步走来。他们往往只是站在篱笆墙下与女儿说一会儿话,当看到园子里的人时,就主动地回避。他们腋下夹了一个小包裹,里面大概是几件换洗的衣服、一点好吃的东西,交给女儿的时候总要推让几次。鼓额这时掏出一个小手帕,里面包着一个月的工资,交给母亲。她自己几乎不怎么留零用钱,都如数交给家里…母亲小声哭着,擤着鼻子——这就是分手的时候了。鼓额低着头,不时地抬头张望。 她发现我走过去,立刻慌张地躲开,还伸手推一下父亲母亲。我喊了一声,两位老人却钻到了树丛下,逃一般离开了。 我站在离鼓额几步远的地方,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他们急着回哩,他们怕麻烦这儿的人哩…妈说太麻烦了。" 我当然不能同意这样的解释。一个葡萄园不能挽留一对贫困的农民夫妇,当然是葡萄园的耻辱。我不得不压抑着心中的气愤,一连问了几句: "为什么?为什么?!" 我的目光有些尖锐,也许刺伤了她。她牙齿磕碰着回答不出。她的头深深地埋在胸部,后来连脖颈都变得赤红。我看到太阳照亮了她发际的一层细小的绒毛,这让我突然想到了那些健康而幼小的动物,心中一阵怜惜。我叹了一声。 "你该让爸爸mama在园里做客。他们赶这么远的路,连水都没有喝一口…""他们不愿意。" "为什么?" "反正…不愿意。" 这样的谈话对我有特别的触动,它仿佛敲击在一个非常敏感的部位。我带着稍稍的迷惑忍受着,回忆着类似的场景。 我发现两位老人为了进葡萄园都特意打扮过,尽可能穿上整齐一点的衣服,但仍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