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4节 (第4/5页)
你也该多出去走走,一回生两回熟,久了就习惯了,刚开始我也不好意思…" 我明白这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她鼓励我干什么?当然是搞钱,可她说得多么牙碜,乍一听还以为她在讲自己别的什么生涯呢。同样是这个端着水杯的微胖女人,前不久站在这儿还说"挽救刊物就是挽救未来!"看来她这一次是决意要断送"未来"了。其实她从来也没弄明白什么才是"未来",她那些关于这一切的讨论,不过是一个浅薄的、嘴尖舌快的女人另一种时髦罢了。对她太认真就会上当。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长了一颗心,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空心人"。 夜间,我躺在宿舍里一阵辛酸,难过得睡不着。我一遍遍想着○三所"瓷眼",还有我的导师最后的日子…这一切是不会忘记了。那时我愤然离开,决心走出一座阴森的大楼,让阳光照得双眼迷蒙…我走在大街上,像个游子一样茫然四顾,真想不到最后落到了又一个鬼地方! 星星在窗外闪烁。我长久盯着宝石一样的星星,心里一阵纳闷:怎么如此美丽的星空之下会忙碌着那么一帮污烂糟? 这真有点不可思议;这真是可怕的存在…我一直望着星星——它与我童年所张望的真是同一片星空吗?我不敢想下去。 童年的星星好像比现在大、亮,它们是低垂的,一次次想亲近土地上的一切:草、树丛、石竹和鸢尾花。星星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退远了——一丝一丝退去,带着失望的歉意退去——大地及大地上的一切使它们失望了;它们是对的。我们这儿的一切即将被星空抛弃,我们将没有光,沉入浑茫无绪的、铅墨一样的黑暗… 天亮了,仍不想起床。我开始对那个杂志社感到怯懦和厌恶。头一阵阵疼痛,我想我是病了。 我病得时间好长,一连十几天没有上班。柳萌来了,她肩上那个小挎包像拳头一样大,看上去令人气愤。一个人居然可以背着这样小的挎包,什么荒谬的事情还干不出来?她坐在床边,伸手试试我的脑壳,说一声:"多么可怜!"她身上丁香花的气息又浓烈地喷涌而出…这么柔软的手掌,这么好的手指甲,干点什么不好?为什么偏要去干那些"一回生两回熟"的勾当呢? "好好养病,争取早点上班,好多事情等着你呢。" 她鼓励、询问,不断地关怀。看来这份杂志正处于非常轻松自如的阶段,她有闲心在我这贫寒的小宿舍中呆那么长时间,而且笑口常开。 她走了。后来再登门的是会计,他是送我这个月的工资和补贴来的。补贴一下子比工资多出好几倍,黑乎乎的一叠儿放在床边。这些钱是非常脏的。 …整整两年多时间我都在若即若离的状态下。我知道,我正在接近一个痛苦的决定。 这期间又经历了许多,比如与梅子的结识,我写下的几本歌子…梅子大大抵消了我的痛苦,她和我有了一份与常人大同小异的、火热而安定的生活。但我无法把那些铭刻在心的苦痛挡在小屋之外。我对梅子说:我想离开、离开。她问我离开杂志社吗?我说是的,不过…也许,我反正要离开——我感到有什么催逼着,我需要离开了。我将在一个全新的、稍稍遥远的土地上,回视我历经的全部…这已经有些晚了,但这是必须的。 这个想法逐渐坚定、清晰。但要实现这个想法,那真是太难了。 那会儿辞职风席卷这座城市,有时甚至是得到某种莫名的鼓励。我于是对这座城市正式提出了告别。因为这几年中我借着到东部出差,已经发现了那片葡萄园。某种孤注一掷的心情支持了我,也使我更加坚定。我的岳父以空前的严厉阻止了我,但最后是我胜利了。他认为我是"脱离队伍",就像战争年代一样,是个"逃兵"。我说不,这是"入伍",是走上"前线"…当然这是蒙他——我还远远没有走上"前线"。我只是没有忘记"前线",我如果踏上通往"前线"之路就已经很幸福了。当污浊埋上喉咙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首先是跳出来。对我、对任何不愿死亡的人而言,暂时也别无选择了。 *** 老胡师,在这安静的葡萄园的午夜,我多想再一次与您促膝长谈。那回对饮长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我需要看到您的银发和微笑,您的黑色大烟斗。作为一个令人遗憾的学生,我先是离开了自己的专业、尔后又离开了学界和工作单位,回到了这样一片荒凉…我在前面为自己也为我们这一类人做了辩解,指出那场由来已久的、不可避免的和迎击的光荣。我现在想说的是,这儿比我离开的地方洁净一万倍:如果说到事业和知识,这里从广义上、从本质上讲,也比那个地方深刻和真实一万倍。我在这里成长的机会远远大于那里,我有一天必定会从这儿出发远行的。 在有关柏老的那个故事中,您也是其中的人物,是个介入者。所以您在那时没有任何怀疑和误识。但关于"瓷眼"、我的导师、导师的恩师、○三所,您却没有表现出那样的清晰性。这是因为没有感同身受。您对于这个时代里某些故事雷同的严重性还有些低估。我却要一再地揭示和记录由于一个时代想象力的枯竭而带来的可笑而残酷的"雷同"。 可笑的"雷同",令人啼笑皆非的"雷同",使人流血流泪的"雷同"!就是这些一重复、大致相似的故事,把我们一个又一个纯洁和朴素的兄长、导师沉入了深渊。 我在这个小平原上有幸搜集到几千年前秦王东巡及徐芾的故事——这故事是家喻户晓,偌大个中国有谁不知道有个叫徐芾的人?有谁不知道他采长生不老药一去不归的故事? 徐芾是个幸存者,他逃得太快了。 其实对待那些思想者,最好的办法是蹂躏。蹂躏从来就甚于杀戮,而且还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那些"雷同"的故事就是蹂躏的故事。 我在这个葡萄园里,享受着一段有别于过去的时光。我咀嚼着那些故事,梳理着来龙去脉,只在默想中与一类人对视,感知着他们的目光。这目光穿射了遥远的时空,依然那么生动和温暖! …您出于对学生的关切,对我的未来一直担心: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我张望着面前这个世界,常常发出与您类似的叹息… 怎么办?怎么办?我离开了,再一次离开、离开。人最终都得离开。但一个人却不能屈服地撤离。我在一次次离开的时候,想到的就是这些。 我不害怕什么,我只渴望有效地加入。我没有回避,我藐视汹涌的浊流。有时这种离去是必须的。它恰恰源于一种渴望。我不能忍受,这种"不能"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