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_楔子忽兰忽失温之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楔子忽兰忽失温之血 (第3/9页)

广孝。

    燕王能躲过建文帝的侦察和暗算,道衍功不可没,燕王能"靖难"成功,一举登上帝位,道衍居功至伟。可以这么说,道衍之于朱棣,就如张良之于汉高祖、诸葛孔明之于刘备、徐达刘伯温之于太祖洪武皇帝。

    道衍功成身退后,隐居于潭柘古寺,永乐皇帝朱棣对他可说是十分思念,亲拨巨款,重修潭柘寺,派遣重兵守卫四周,保卫道衍和尚的安全,而且每有大事,总会派人去征询道衍和尚的意见。

    对与道衍和尚一起曾经为自己登极立下汗马功劳的道衍和尚的师弟道通和尚,皇帝能不尊敬吗?

    杨溥请来的这个和尚,就是原来的道通和尚,现在住持上方山上方寺、在云水洞内清修、指洞为号的云水禅师。

    云水禅师一到,局面果然有了变化。

    这老和尚坐在那里,手捻佛珠,双唇不住歙动着,也不知他在默念着什么经文咒语,严子乔双眉紧皱,耳朵都竖了起来。

    这个大帐里的其他人,谁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有严子乔和云水和尚心里明白,他们这是在用"传音入密"这种神奇的武功,来共同商议如何巧妙地输掉这盘棋。

    他们是老朋友了,快二十年的老朋友了,彼此可以说是心意相通,云水和尚的棋力较严子乔来说只高不低,而且与皇帝对弈的经验也更丰富,他们两个人联手,要输一盘棋也就显得容易多了。

    棋枰上的黑白子绞杀得越来越厉害,皇帝的脸色在凝重之中反而透出了一丝兴奋,很显然,他已经看出胜机了。相反,严子乔的额头上却已见汗了。

    这倒不是以为局面不好,实实在在是因为传音入密这种功夫太耗内力了。

    天色已渐仅黄昏,残阳如血。

    风掠过汤汤而去的饮马河水,掠过岸边丛生的粘满血迹的杂草,掠过骑兵们的铁盔铁甲和铁一般严肃的脸庞,掠过森列如林的刀枪,掠过猎猎作响的旌旗,掠进大帐,掠动了皇帝斑白的双鬓。

    "啪",一声脆响,皇帝终于落下了一枚白子。

    大帐里几乎所有的人马上都轻轻吁了口气。皇帝直起腰,坐正了,原来托着下颏的手开始轻轻捋着花白的胡须,他看着严子乔的目光已明显变得亲切和蔼多了。

    严子乔的眉头却皱得更紧了,他神情紧张地俯下身去凝视着棋局,脸都快贴到棋枰上了,过了片刻,他才犹犹豫豫地应了一招,显得信心很不足。

    他的黑子刚落下,"啪",又是一声脆响,皇帝的白子就已重重地打在了棋盘上。

    严子乔绷紧的身躯就在这一声脆响中彻底松驰下来了,云水和尚扯起大袖揩拭着满头大汗,笑道:"妙手!"

    严子乔离座道:"陛下神武英明,臣又输了。"

    黑棋的确是输了,中腹原本是白棋的阵地,深入白阵的二十多子的黑棋大龙居然不能做出两只眼来,回天无术了。

    满帐文武笑逐颜开,皇帝坐在那里,似乎还不想就这么罢休,很开心地笑道:"子乔,你的棋力最近大有长进啊!"

    云水和尚笑嘻嘻地道:"陛下经常诏他对弈,妙招迭出,自然对他的棋力大有促进。唉,小僧就没有这个福气喽!只是小僧刚进帐时,严子乔的黑棋形势似乎还不算坏嘛。怎么转眼之间就崩溃了呢?"

    严子乔也苦笑道:"正是,臣到现在也还是不明白这一点,请陛下明示,以启愚顽。"

    皇帝每次获胜,都会为对手滔滔不绝地分析一番失利的原因,这次当然也不能例外。如果他的对手胆敢不给他这种机会,"龙心"当然也会不悦。

    既然云水和尚和严子乔都说了让皇帝指教的话,皇帝当然要指教的,他手指棋局,很威严地连比带画地讲解了一番,严子乔和云水和尚都听得连连点头,连站立一旁的文武大臣们也都连连点头,似乎受益不浅。

    皇帝最后在过足了棋瘾之后,开始作总结性发言:"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这块大棋的处理之上,应该及早做活,站稳脚跟之后,再图往中腹发展。"严子乔叹道:"陛下明见,臣果然是犯了太过深入的兵家大忌。"皇帝正陶然拈须的手似乎僵了一下,眼中精光闪动,喃喃道:"太过深入?太过深入"

    晚风渐紧,丛生的野草在风中呜咽。放眼望去,饮马河是茫茫无际的大戈壁,暗红色的太阳似是浮在戈壁上一般。

    湍急的河水在夕阳下竟似血一般红。

    皇帝轻轻舒了口气,长身而起,走出了大帐,向河边走去。

    杨溥、柳升、郑亨、严子乔和云水和尚等人也都紧随着皇帝,杨溥一面走一面还朝严子乔和云水和尚微微点了点头,似乎是想对他们刚才能借棋局使皇帝对明军现在所处的形势有所警觉而示嘉许和感激。

    对皇帝,杨溥他们有许多话不好说,也不敢说,毕竟天威难测,反倒是象严子乔这样的江湖中人和云水和尚这种方外之人说出来比较好一些,就算有时候冒失一些,皇帝也不会怪罪。

    皇帝站在河岸边,凝视着天际的夕阳,神色之中似有无尽的苍凉和感慨。

    严子乔轻声道:"陛下莫非想起了五年前的那一战?"皇帝轻轻叹了口气。严子乔猜对了,他果然是正在思索五年前的那一战。

    五年前,淇国公邱福率领大明帝国最精锐的十万骑兵、数十员猛将北征鞑靼,却在饮马河边,被鞑靼王本雅里失的军队杀了个片甲不留,这是大明朝数次北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可说是朝野震动。

    败要败个明白,在邱福惨败之后,皇帝召集文武,对饮马河之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得出的结论是,邱福轻敌。若论个人的军事指挥才能,本雅里失不及邱福,若论双方人马的战斗力,本雅里失一方也不占优势,邱福之所以全军覆没,就是因为在数次小胜之后,想一鼓而全胜,逞勇冒进,以劳击逸,被表面上节节败退的本雅里失引进了鞑靼大军的包围圈。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皇帝绝对不会不从那次惨败中汲取教训,否则他也不会在邱福战死后的第二年即挥师北进,消灭了本雅里失。可他今天为什么要命令刘江去穷追撒木帖儿呢?

    风声渐紧,暮云四合。不知是因为刚才那盘棋太过耗神,还是想起了邱福在饮马河的惨败,已五十二岁的皇帝的脸上,明显地露出了风霜劳顿之色。

    "皇帝真的已经老了。"严子乔不禁在心里感叹。

    云水和尚慢吞吞地道:"陛下,据传玛哈木帐下足有十数万骑兵,为什么在我军出关数月以来他却一直避而不战?今天这一战,他也只派出了撒木帖儿的一支万人队,初战即退,一击而走,这"

    皇帝打断了他的话头:"你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