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委蜕纪 (第4/6页)
骄做,为了我始终未曾放弃我的信仰,虽然受了不少苦,得了不少不方便,可是我不在乎,如果我有点才干而不能照我的意思来"行道",我会毫不费劲地背起我的"自毁主义"下乡去。 我像不相信权威那样不相信传统,我是一个小人物,我不相信我能打倒什么,但是他们除非很费劲,否则也很难打倒我。我像一个王八,他们不理我,我可能冷不防咬他们几口,使他们气得血压高一高,如果他们勃然大怒cao刀而来,那我就只好缩头不出,任他们花言巧语,我也是不妥协,我可能是一个最没出息的cynic,在青龙偃月之下,自信不能做文文山或史可法,只好选择罗素的泄气论,不过套一句蒋总统的话即"不到最后毁灭关头绝不轻言屈服",这一点可得"最佳勇气奖"。好在我对自己目前的韧性还算满意,我从军队里走回来,还是无党无派无宗教,还可以很神气地写这封长信告诉你我还坚守我们的岗位,在你大博士的领导之下,一同长期发展,一同宣传自由主义,一同歌颂马维君的美丽。惟一不同的是你是头儿,我却不过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助理,想想"宁下勿高"的哲学,也许我比你还痛快。收到你限时寄来的一千元,开心之至,温源宁、朱文长他们都记述过你慷慨解羹的故事,今天我竟身受其惠。裤子既赎回,可说句大话,就是钱本是身之外物,你对人的体贴该考第一,你用你收下我送的书的事来"诱"我收下这钱,其实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等量齐观的。钱是可爱的,可是我若收了,我不能找理由说这是不"苟取",老祖宗们鼓吹"一介不苟取",何况一千元乎?所以在这件事上,我要坚守固有道德一一不能收。你既然这么好心帮我一,个大忙,那么就让我把它作为一项借款,用它救一下急,周转一下,缓一口气,我决定在明年三月十二日还你,"你千万不要推辞",这样办,又不过分贪财,又不过分捐介,又没有利息,又穿上裤子,还是再好没有了! 如果"谢谢"两个字能表达我的感动,我一定毫不迟疑地用它来表达;如果我不用这种字眼,请你允许我寻找另外一种表达的方式。 李敖一九六一、十、十夜深 这是一封动人的信(内容关于爸爸做地下工作那一部分,胡适死后,地下工作的主持人吴焕章先生予以澄清,证明我怀疑的并不正确),胡适看了这封信,拿给一些人看,当他拿给叶明勋、华严看的时候,得知严侨之死,只是误传,他赶忙写信通知了我;不过,当他拿给徐高阮看的时候,却被这共产党变节者,国民党卧底特务、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扣住不还。这时胡适突然死了,信落在徐高阮手中,变成了李敖"知匪不报"并且"预谋投匪"的铁证,最后,徐高阮联合了胡秋原,把这封信发表在胡秋原办的杂志上,并检送原信,告到警备总部。从法律观点看,本案李敖"知匪"之时年仅十多岁,期间已过十多年,时效自然早经消灭。警总承办此案的魏宜智上校当然清楚这些法律,但要整人,也不愁非法办法可循。魏宜智他们显然权衡得失,放了我一马。三十一年后,我在复兴南路上碰到退休的魏宜智,驻足小聊,往事如昨。经过三十一年的岁月,邪恶的徐高阮早已地狱单行,而发表这封信的胡秋原也换来横祸双至:不但以诽谤被我告,要赔我钱,并且我以假扣押方法,还在他"府上"贴了封条!最反讽的,是当年把自己戴过的红帽朝别人头上掼、举发李敖是"匪谍"的胡秋原自己,居然跑到"匪区"去了,并公然主张联"匪"统一,今天且是所谓统一联盟名誉主席!人世角色转变,滑稽如此,真不知胡主席何以自解也!天下竟有一边""抓"匪谍"一边喊联"匪,,的,这是哪国的"一介老儒"啊?雷震日,己中透露胡秋原此人"反反复复",雷震大概不知道"反反复复"的实际记录,计开:胡秋原做共产党(含共青团),前后二进二出;做国民党,前后三进三出,自国民党、共产党成立后,谁有他这样"反反复复"的记录啊? 最可耻的是,以这样又红又蓝忽红忽蓝的人,居然还举发另别人是"匪谍"呢,胡秋原发表我这封信后,写读后感说:"照我的判断,此信是一种匪谍对胡适先生施用统战手段的信。"这是公然举发我是"匪谍"了。我很高兴胡秋原在三十一年前就有这种先知式的举发,这位做过共产党特别党员出身再转为国民党大员的"匪情专家"对我如此恩宠,一朝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时,我自当以他锡给我的"匪谍,,证明前往归队呢!我给胡适的这封信,最后竟惹来这样荒腔走板的大祸,自非胡适始料所及。 一九六二年一月,胡适死前不久,对我有所评论,评论之言,都收在他的秘书胡颂平编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和《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里。胡适说李敖"喜欢借题发挥",说"作文章切莫要借题发挥",他能够看出来我写文章的"喜欢借题发挥",是他的高明处,但他把"喜欢借题发挥"看成一种大忌,却是他的大错特错。胡适在一九三0年写"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辩护他为什么要考证《红楼梦》,曾说考证《红楼梦》只是"消极"的目的,他别有"积极"的目的,那就是借小说考证来"教人一个思想学问的方法",教人不要"被人蒙着眼睛牵着鼻子走"。考证《红楼梦》是本题,是"消极"的;考证以外"借题发挥"的题外有题,才是"积极"的。胡适的毛病在他做这种双轨作业时,在本题上陷入走火入魔、积重难返,因此虽未舍本,却舍了更"积极"的本,最后"功夫"总在"雕花手艺"上,"缠小脚"而死。死前且不知道"借题发挥"的真义了,真是悲哉! 至于我自己,我绝对不会发生他这种错误,我在写作上,大体都能坚守经世致用的检定标准,我总是用大学问"大手笔上显功夫"(本题),紧接着就是画中有话(借题发挥),我的真正目的不在泼墨,而在使敌人全军尽墨。最后的转折,就是借题发挥,淋漓尽致而后己,苏东坡讲作文要行云流水,我的行流最后,竟是怒潮飞瀑、一泻千里。借此种深意,胡公不知也。 胡适是我在北平念小学、念初一就久闻大名的学者,在台中一中时,从陈正澄那里借到《胡适文选》、又在旧书店买到《胡适文存》一、二集、又看到《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使我对他大为佩服,但绝没想到,在他生前死后,竟跟我有那么多的奇缘与横祸!事实上,奇缘后来还在衍生呢!他给我写的字,为了义助慰安妇,我拿出拍卖了一百万,由台大医师陈耀昌义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