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大寒纪 (第5/7页)
木令耆在海外发表《王尚义与李敖——个6时代的两种表现》,文章中说王尚义和李敖他们有"脱离了母系环境,少年被移植后的失落惆怅"的处境,是真的;说"正当他们开始有些对人生认识的知悟,正当他们想迎风而飘,随着祖国历史的潮流向前迈去,他们被父母带去到一个陌生的小岛,他们与祖国正动荡着的新时代隔绝了。从此他们受到拘束,身心受到压制,如同正向蓝天方向上长的幼树,忽然被放在木匣子内,既看不见天日,也无伸展之地",也是真的。木令耆分析王尚义和李敖"一个时代的两种表现",在李敖是"硬性人物"、王尚义是"软性人物"的主线上,也分析得很不错。不过木令耆在行文中有一个大错误,说李敖"不做伪君子,宁做真小人"等话,显然是误读了我的文章了。我在《十三年和十三月》原文中,是这样说的: 我最讨厌装模作样,如果在"伪君子"和"真小人"之间必须选择一个,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这种性格使我在许多事情上表现得"一马当先"——当先去做"坏人"。最显著的一个例子是我二十岁时父亲的去世。我父亲死后,按照传统,要烧纸、诵经、拿哭丧棒弯下腰来装孝子,可是我不肯这样为"吊者大悦"去做"伪君子",我的丧礼改革在二千人的送葬场面前挨了臭骂,可是我不在乎-我是"真小人"! 我这里明明愤世的指出:"如果在伪君子和真小人之间必须选择一个的条件下要我选,我才"宁做真小人",并不是一开始就以做"真小人"为职志。木令耆说我"不顾自己的尊严,牺牲君子尊严,披上殉道的斗篷"等话,倒是实情。我写《论牺牲自己的名誉去奋斗》一文,就特别点破这点。多少年来,在国民党堵塞每一种渠道的暴政下,大丈夫"没有正常的用武之地",要想出头,难免要有一些世俗眼中的"花招"、个性、新闻性,但这些招数使出来,你就不可能有"正人君子"的"清望"形象了。施性忠明明是大丈夫,但他"牺牲自己的名誉去奋斗"下来,却被部分浅人以丑角、以卓别林视之,视正常为反常,这种代价,是我们志士仁人不得不付出的。木令耆说李敖"他身经百战之后,依然凛凛抖发英姿",正因为我们有"不顾自己的尊严,牺牲君子尊严,披上殉道的斗篷"的气魄,我们才能一战再战、拆穿伪君子啊!木令耆说:"李敖的成功,是他有脱离悲剧的能力。他能转悲为喜,他成为一个喜剧人物,而不是小喜剧,是莎士比亚的大型喜剧人物。""王尚义呢?他是希腊古典悲剧人物。" "这两人处在同一个时代,一个灭亡,一个出头。"是真的。王尚义的悲剧,乃在他根本就是一个"软性人物"、一个弱者。 但我永远不明白,这么善良、这么有才华的青年人,为什么不把自己打造成男子汉,而要变嗓成娘娘腔,最后肝癌上身、憔悴以死?为什么死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为什么"软性"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王尚义全错了,他在"一个时代"里,完全做错了表现。-在"一个时代"里,只该有一种表现,那就是战斗的表现、男子汉的表现、把敌人打得哇哇叫的表现。可惜王尚义不懂这些。从这些阳刚的角度看,王尚义的早夭,无宁对他是好的,否则他活得愈久,就愈可能沦为"男琼瑶",这样多要命!王尚义死后多年,我感而有诗如下: 又信基督又信佛,口似黄连心似婆,自古失败在尝试,可知传法有果陀? 自信颇能道出王尚义的悲剧所在。王尚义虽然多愁善感,但笑起来,却也爽朗得很,毫无保留。不过我有一次看到他的笑中带苦。一天我们两人在杭州南路午饭,店中收音机播出新上市的歌曲《小桃红》,歌声中"叫一声小桃红…就使我想起从前"几句,回肠荡气,哀婉动听,王尚义若有所思,一再为之击节,没过几天,就传出他得了肝癌,不久就死了。 台大同学中,有一人值得特别一提,就是施启扬。施启扬是我台中一中高一同班,到台大后,来往不断,相处甚得,甚至一起伪造文书,帮盂大中逃避兵役呢。我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是《夫妻同体主义下的宋代婚姻的无效撤销解消及其效力与手续》,写作过程中,因为牵涉到中国法制史,特别到法学院找材料。施启扬陪我,拜访了戴炎辉教授。后来我发现原来戴炎辉的著作,多是抄袭日本学者仁井田升的,特别告诉了施启扬,他大吃一惊。那时他也研究中国法制史,可是法学院的仁井田升及其他有关法制史的著作,都被戴炎辉借走,别人都无法看到,他乃向我借去不少。施启扬在一九五八年毕业于台大法律系法学组,并以第一名考入台大法律研究所,同年十月又考上高考状元。论者以为施启扬一定非常用功,其实不然。事实上,他是一个考试匠。他所知不多,但有本领在考场一小时内,用他清楚端秀的写字,把所知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考工记"上,占了大便宜。他平时在宿舍不是最用功的,玩牌时间很多。他的天资也不高,悟性尤差。有一天在我宿舍,和孟大中等看漫画,别人一看就笑了,他却看不懂。一九六一年年底,我在文星开始兴风作狼。后来施启扬退伍,时相过从,他的法制史研究几乎全靠我提供资料。他出国后,为《文星》写过一篇稿子——《从歌德学院到海德堡大学》。并写信来,提到德国学生为争言论自由举行示威,他"也跑去凑热闹"之事,可以看出施启扬的热情一面。在他留学期间,发生了彭明敏、谢聪敏、魏廷朝被捕案,这案当事人是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听说他曾写信回来向台湾当局抗议。五年以后他回台,与我来往较多。到了第二年,一九六八年,他跟国民党当局的情况开始变化,他做了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这年五月十三日,他打电话告诉我,说看到四月二十三日的香港《大公报》,有张其义写的专栏文字,标题是《台湾的"文星集团"事件》,可看出中共方面如何看文星被封,请我注意。这时他日渐"归正",我则性文星已垮,处境日恶。这年十月二十八日,他和李钟桂在台北中山堂光复厅结婚,由国际关系研究所主任吴俊才证婚,在所有他的外省同学中,只请了我一人。施启扬结婚后,夫妻两人,相激相荡,求仕之心愈浓、物欲也愈强。有一次我卖了一套《古今图书集成》给国际关系研究所,他居然从中要了我的红包!那是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六日,红包是当时价值新台市两千八百元的《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