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_第二十一章六百年郁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六百年郁闷 (第2/5页)

他以高压专制所造成的文化心理气氛,剥夺了精英思维,剥夺了生命尊严,剥夺了原创激情,后果非常严重。例如,连科学技术也难于发展了。明代建立之初,中国的科技还领先世界,但终于落后了,这个转折就在明代。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者已经认识到,文化气氛能够左右社会发展,对此我能够提供的最雄辩的例子,就是明代。

    到了清代,文字狱变本加厉,又加上了满族统治者威胁汉族知识分子的一个个所谓“科场案”文化气氛更加狞厉。一个庞大国家的文化灵魂如果长期处于哆哆嗦嗦、趋炎附势的状态中,那么,它的气数必然日渐衰微。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系列惨败便是一种必然结果。

    三

    由朱元璋开始实施的文化专制主义,以儒学为工具,尤其以朱熹的理学为旗帜。看上去,这是大大地弘扬了儒学,实际上,却是让儒学产生了严重的质变。因为这样一来,一种优秀的文化被迫与专制暴虐联系在一起了,让它呈现出一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霸气。其实,这并不是儒学的本来面目。

    在朱元璋之后,明成祖朱棣更是组织人力编辑《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并严格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四书》必依朱熹注释,《五经》必依宋儒注释,否则就算是异端。你看,连注释都规定死了。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把宋儒所设计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如“三纲五常”之类也推到极端,造成很多极不人道的悲剧。

    朱棣在如此推崇儒学的同时,又以更大的心力推行宦官政治和特务政治,如臭名昭著的东厂。这也容易让儒学沾染到一些不好的味道。

    由此,产生了两方面的历史误会。

    一方面,后代改革家出于对明清时期极权主义的愤怒,很自然地迁怒于儒学,甚至迁怒于孔子本人。面对“礼教吃人”的现实,提出要“打倒孔家店”五四时期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不少人在捍卫、复兴儒学的时候,也不知细致分析,喜欢把它在明清时期被禁锢化、条规化的不良形态进行装潢,强迫青少年背诵、抄写、模拟,营造出一种悖世的伪古典梦境。直到今天,不断掀起的“国学热”中,仍然有这个毛病。

    总之,不管人们如何褒贬儒学,直接着眼的往往是它的晚近面貌,也就是明清时代的面貌。

    其实,早在明代中期,儒学因朝廷过度尊崇而走向保守和陈腐的事实已经充分暴露,于是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如果在明代前期“心学”不可能问世。但是经过一个世纪的折腾,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越来越严重,而最高统治者也不再有朱元璋、朱棣那样的强势,朝廷已经处处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一位笃信儒学,只是要对儒学做一些不同于朱熹的解释,同时又是一位帮着朝廷有效处理社会矛盾的将军学者,就有了思考空间。

    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同一件事,目标是“致良知”也就是通过个人修养挖掘出人之为人的天赋道德。这种天赋道德也就是天理,因此心和理也就成了同一件事。这种理论,洗去了朱熹理学外加的庞大规范结构,让一切规范都出自于内心,出自于本真。这就大大强化了儒学历来比较薄弱的内在心理依据,凸显了其间的善良根基,弘扬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文化责任。而且,他的理论表述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哲学品位,果断、严密、平易、优雅,实在是明代文化浊雾中的亮丽一笔。

    王阳明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嫡传远孙。这不禁让人会心一笑:王羲之的这一笔,实在拖延得相当漂亮。

    王阳明写字也学他的远祖笔意。我曾为计文渊先生编的《王阳明书法集》写过序言,但有一点内心嘀咕却没有写到序言中去,那就是:他那么会打仗,为什么在笔力上却比他的远祖柔弱得多?相反,他的远祖虽然顶着一个军事名号,多少年来一直被叫做“右军”、“右军”的,却毫无军事才能方面的佐证,只是强大在笔墨间。难道,这是一种拖欠了一千多年的双向戏谑和双向补偿?

    明朝是在王阳明去世一百一十五年之后灭亡的。又过了八十年,已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些知识分子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把目光集中到高层文化人的生态和心态之上,重新发现了王阳明的价值。当时的朝廷知识分子李光地说,如果早一点有王阳明,不仅朱棣的“靖难之役”成不了,而且岳飞也不会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王阳明这样的“一代贤豪”有胆略、有智慧、有执行力,在绝大多数高层文化人中显得孤峰独傲。

    那么,明代的绝大多数高层文化人是什么样的呢?李光地以最有气节的方孝孺作为分析对象。方孝孺一直被世人看做是旷世贤达、国家智囊,但当危机发生,要他筹谋,只见每一步都错。大家这才发现他才广意高、好说大话,完全无法面对实情;但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他所拥戴的朝廷和他自己顷刻一起败亡。

    明代高层文化人的生态,被概括为一副对联:“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也就是大家都在无聊中等死,希望在一死之间表现出自己是个忠臣、是个英烈。平时即便不袖手旁观,最关心的也是朝廷里边人事争逐的一些细节,而且最愿意为这些细节没完没了地辩论。有时好像也有直言抗上的勇气,但直言的内容、抗上的理由,往往琐碎得不值一提,甚至比皇帝还要迂腐昏聩。

    笔锋犀利的清初学者傅山更是尖锐指出,这种喜欢高谈阔论又毫无用处的文化人恰恰是长久以来养成的奴性的产物,因此只能称之为“奴儒”他说“奴儒”的特点是身陷沟渠而自以为大,只靠前人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