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1章变化正在发生 (第2/2页)
乎被人嘲笑了1年,他的话,在1C0年后,有些人才慢慢认识到 多么有远见卓识,他的内心多么强大。 研究辜鸿铭,在近几年,已经是显学。 在那样一个几乎所有中国人心理防线都被西方的枪炮打垮了的时代,辜鸿铭的这种声音显得很孤单和不合时宜,所有他地行为也显得另类和怪异。 但也只有他最被当时的西方人尊重,当时西方流传一句话,去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三殿,但不能不看辜鸿铭。 当时,托尔斯泰和毛姆等西方许多政客,尤其是思想家、作家,名流,到中国来,都想拜访辜鸿铭。 英国著名的作家毛姆来中国的时候,想见辜鸿铭,托人写信给辜鸿铭,请他来会面,辜鸿铭根本没露面,毛姆只得亲自到辜鸿铭家去找,见面了,辜鸿铭还给了毛姆一顿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把毛姆说得无比尴尬不知所措。 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把对中华文化地否定和毁灭,推向了极致。 物极必返,中国人的迷失和回归在近200年的漫长痛苦中,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还在悲哀的继续。 不过,一些基本的问题已经成了常识,比如取消汉字,就成了一个可笑的常识性错误。 汉字难学和不好信息化的实用主义观点,早就没有市场。 事实证明,汉字信息化的便捷并不比拼音文字差,很多地方,还更加准确和方便,反而,拼音输入阻碍了表达的丰富性。 汉字形体的优美,丰富地表意功能,和汉字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也被研究者证实,拼音文字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这样的研究和证明,实际上还是一种实用主义心理在作怪,本质上还是因为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在做怪。 一个民族的子民,在认同自己的文化上,心理竟然这么脆弱,而中华文化在包括自己子孙在内的那种举世声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照样越来越有魅力,只能证明这个文化是多么强大。 这种5000年地强大而神秘的存在,就像一座巍然不动的大山,耸立在那里,听任着人们的议论和发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殷虹把这次三月三座谈会的主题拟定为“传统和现代化”这个过于宽泛的主题时,方格并没反对,实际上,这个主题的讨论太有意义。 只不过,从文学角度,从上世纪80年代的所谓思想解放开始,中国作家直接就成了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所谓的思想解放,只不过又回到了五四时期,捡拾这前人地牙慧,甚至比五四时期还要差许多,五四时期虽然否定传统文化的声音占了上风,但那是特殊历史时期,而且即使就是那个时候,各种不同的声音也还存在,而上世纪80年代几乎就是一面倒地全盘移植西方意识形态。 其结果就是,在80年代地最后一年,爆发了一次举世皆知的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地运动。 方格对这次运动的正当性虽然从不怀,但对推动这次运动地背后的思潮,却并不是那么认同。 即使没有那次镇压,即使那次运动成功了,中国地命运也难说得很。 而且,那次运动把当时正在讨论的非常有希望在人大通过的《新闻法》和正在进行的政治改革给打断了。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空前丰富,钱包越来越鼓,但人们的心灵却也空前的荒芜和空虚,到现在,简直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群魔乱舞的心灵荒原。 这当然不是否定那种运动在初衷上的正当性,而是方格觉得,方向不明的,偏执的,时机不成熟的盲目和狂热是多么危险。 一次没有找到自己源头的所谓思想解放,对社会的推动既然没什么贡献,当代文学的僵死和没落当然也就理所当然。 方格可没指望,今天的这个老生常谈的主题座谈会会能谈出什么名堂。 但方格内心还是隐隐有种期待,奇迹,有时候总是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时刻。 何况,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也有迹象表明,许多事情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许,也能谈出一点新的东西? 会议室里人还不少,坐了足有80余人。 这时,欢迎有些迷茫地看了看方格,轻声说:“他们让我来说什么呀?我都没搞清楚这个座谈会想谈些什么?” “别急,先看看再说,既然叫你来,估计他们就是有想法,嗯,座谈都要开始了,那边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没来?”方格在和欢迎闲聊的时候,发现自己对面一个很显眼的位置,还有好大一片空位。 “殷虹,还有人没到吗?”方格轻声问了一句坐在隔自己两个座位的殷虹。 “哦,这些位置好像是郑媚要留的”殷虹正说的时候,会议室门口响起了一片喧哗的声音。 接着,会议室里所有的人都转过头去,看着正往里走的这群人。 这群人实在太有特点了,将近20个人,竟然全部穿着汉服,方格抬头看的时候,发现带头走进来的正是展东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