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章柳青的来和去 (第2/3页)
以及他怎样开始了习拳。 柳青生在香港,全部有关他童年的故事都与陈冲有那么大的差异。对于柳青那个穷苦、孤独和充满冒险的成长过程,陈冲是好奇与同情的。柳青总说:“我那时候什么没做过呀!…” 年幼的柳青在十三四岁就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四处做工挣自己的口粮了。那时做餐馆生意的父母决定从香港移民美国,而将柳青独自留在香港。他靠做小工、打杂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不管干什么活,不管活儿怎样不同,他总是被人使唤到只剩喘气的劲,他从那时便意识到人情的薄和恶。 柳青告诉陈冲,世界没有对得住他过。他看够了人的最黑暗最狰狞的层面。从很小,他就不指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帮助。似乎他很早认识世情险恶,使他意识到勤善的重要,青年时代,他开始读佛学,练武功。 移居美国那年,柳青十五岁。他自己支撑自己的教育、生活、一切。他靠顽强和倔强读完大学,同时在李小龙门下拜了师。 自陈冲和柳青开始了恋爱,陈冲顶爱在他教拳时来观察这个“苦孩子” “那是他最漂亮的时候,也是最可爱的时候。”陈冲这样告诉朋友们。 柳青的身手非常洒脱,教练时又极其认真冷峻,尤其他的神情:如入无人之境。陈冲想,只有在武功中真正陶冶了性情的人才会有这种神情。 陈冲决定嫁给这个比自己年长八岁的男子。 婚礼不能再简单了。选了一个小教堂,请了一位神父做主婚人。 神父反复问一对新人:“你愿意珍惜她(他)照顾她(他),…至永远吗?” 陈冲心想:怎么要重复这么多遍呢?而她见柳青每重复一遍誓辞都是同样庄重。她感动了…这就叫做“终生有靠” 柳青很快承担起“珍重、照顾”陈冲的义务。陈冲发现他天生有种保护欲,他的保护既铺天盖天又细致入微。有时把陈冲保护得气也喘不上来。不时他会问她:“药吃了没有?”或者“这本书你还要吗?给你找到了——昨天看你翻箱倒柜地找” 陈冲的片约开始多起来,常是一个人出发去外景地。在柳青为她打点的行装里,她每次都能发现一份意外:一个她喜爱却没舍得买的饰物,或一种她偏好的小食。然后还会有一封长长的信,供她在寂寞的旅途上读。 那时陈冲的事业有起飞的征候,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一向不注重细节的陈冲总是丢三落四,一会儿这个合约找不着了,一会儿那份合约签了却忘了寄。陈冲羡慕柳青的办事能力和条理性,突然想到:干吗不让柳青做自己的经纪人呢? 柳青欣然应下这份工作。 陈冲与他玩笑:“知道我为什么请你做经纪人吗?因为我不用付自己老公工资啦!” 既做了妻子的经纪人,柳青便对陈冲多了一层保护。情感和工作、私生活和事业渐渐合为一体。难免的,口角便出现了。起先是对某事的处理意见统一不起来,从而引起争执。逐渐这类争执多了,便成了大吵大嚷。吵架似乎像一种心理习惯,一旦滑入那种习惯,大事小事都会成导火索。几句话一出口,双方情绪就失控。有时双方都图发泄得痛快,找很重的话讲,吵得彼此伤透了心,可回过头去看,竟连吵架的起因也想不起来了。或者,俩人会发现一桩很小的事引起一场大冲突。 陈冲有时想,婚姻是怎么回事呢?她明明感到每次出门拍戏都对他那么不舍,可一回到家没多久就会吵。她很爱他,也知道他如何地爱她,难道这爱还不足以妥协俩人无论怎样尖锐的分歧吗?反过来,这样大的分歧,怎么又并不妨碍俩人的相爱呢? 她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存在分歧。她了解柳青曾受过的苦,他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情和完整性;他过早受人的欺负而因为这欺负对人有了他自己的一套见解。他已形成了他自己的哲学和认识观。 而陈冲的童年是在家庭的重重保护下度过的。尽管外公的不幸,家庭所受的冲击给她的心灵留下不悦的印象,但她的家庭是始终完整的,她的感情发育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因此她对人和世界的看法,她的处世方式不可能与柳青相同。 柳青有他的道理而成为柳青,陈冲也有她的道理而成为陈冲。这便是他俩争吵不休的核心原因。而一些作为导火索的小事反是现象,是他们各自的观念开始作用于他们的媒介物。 然而俩人感到一次比一次更难从争吵中恢复。爱情已大大伤了元气。他们和好相爱时储蓄进去的感情总被如此的争吵消耗掉那么多——似乎渐渐入不敷出了。 他们明白彼此的内心仍是爱对方的,彼此的出发点、用心,都是好的。不然,陈冲不会在回到他们的小窝时那么不亦乐乎地为柳青烧菜、洗衣,柳青也不会在陈冲生日那天,为她买一部昂贵的、她一向喜爱的白色跑车。 陈冲在国内拍摄《末代皇帝》期间,一次洗澡时不慎带倒,前额在澡盆沿上磕破,柳青那样心疼地抱起她。接下去是张罗车子,送她去医院。陈冲在他眼中看到他在为她痛,比他伤了自己更痛。这一刻,他们完全忘却了俩人之间的摩擦,俩人难以调和的脾性。 因为陈冲的脸伤缝了针,不能化妆,制片给陈冲五天假期养伤。 柳青急扯白脸地说:“五天怎么会够呢?五天时间刚刚拆线,伤口还会疼,说不定还有感染的可能性!…”他激烈地与制片交涉。 而制片却要在已挤得很紧的拍摄计划中再挤出五天来让陈冲养伤。这意味着浩浩荡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