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出圈 (第1/5页)
第十二章 出圈 此时诡谲的张先令风闻于博彦有一幅画在拍卖公司碰壁,心中暗喜。感觉年轻才俊于博彦也是收藏家协会会长的竞争者,在眼下这个节骨眼挫挫他的锐气正是时候!接着,张先令带着《收藏家协会章程》草稿和一幅黄宾虹的山水画来找拍卖公司徐涛。他一是想暗示给徐涛,我已经起草了章程草稿,会长一职你不要和我竞争;二是我送一幅画来参加秋拍,等于送你一笔可观的业务,就凭我对你工作的支持,你也不要和我竞争。其实,徐涛究竟想不想竞争会长一职张先令并不知道,他只是这么猜,然后便有枣没枣三杆子。而且,他忘记了自己曾经在《艺品周报》做过一次专题访谈,把拍卖公司说得一无是处。问题是他忘记了这一点,人家并没忘记。 他已经为了竞争会长这件事与韩德庐和金铁文分别打过交道,他感觉金铁文暗藏杀机,是个狠角,而韩德庐已经被拿下;这个徐涛也应该不在话下。谁知,一经交手,方知徐涛对他锱铢必较寸步不让,让他别扭了好几天。 首先,徐涛对他起草《章程》不以为然,说:“将来协会会隶属于文物局,理应由文物局起草这个章程。别人起草没有权威性,文物局估计也不认可。” 一棍子就把张先令打懵了。如果按这个逻辑思考问题,自己以前的所有努力不是自作多情吗?但他忍了忍,没说别的,只是说了句:“没关系,谁起草都行,左不过也是这些内容。如果不把这些内容写进去,我就得找他们理论理论。”说完这话,张先令就赶紧把话题转到送拍黄宾虹画作问题,说“我对拍卖公司工作一向支持,有了合适作品保证送来参拍。” 没想到,徐涛并没表示要知这个情,而是又将了张先令一军:“你知道黄宾虹画作的来龙去脉和目前行情吗?” 这不是没事找别扭吗?我什么都不知道的话能拿着黄宾虹的画作往你这儿送吗?张先令没好气道:“我说说看,说得不对,请你赐教——黄宾虹,现代杰出国画大师,在中国绘画史上,和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并称为现代四大家,且与齐白石有着‘南黄北齐’的美誉。晚年,黄宾虹受西方印象派启发,尝试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丹青隐墨,墨隐丹青’,这是将中国山水画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在这个时期,他的画作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形成了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这一显著特点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现在他的画作每平尺起拍三万。” 徐涛没有赞扬张先令对黄宾虹的情况背得很熟,而是继续问了一句:“黄宾虹的画作一向价格低迷,何以升至每平尺三万呢?” 这确实有点要短儿的意思,这么穷追猛打张先令怎么招架得住?他毕竟不是专门研究黄宾虹的专家,于是有些来气地说:“这我还真不知道,就请徐总赐教好了。” 徐涛点上一支烟,感觉自己抽不太对劲儿,便又递给张先令一支,两个人互相看着,都抽了一口烟,徐涛才说:“你刚才的话说得没错,但没说完。那后半句就是:在黄宾虹89岁的下半年,由于白内障而双目失明,只能靠感觉与意念做画。但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上,价格也是他早年的作品无法比及的。而且,黄宾虹不光山水画画得好,他的花鸟画也境界不凡,书法成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建构;在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颇有建树。由于他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1955年,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 张先令不甘示弱,把话接了过来,说:“这些情况我都知道,我没想到你会问这些。这与拍卖定价有关系吗?” 徐涛哈哈大笑,笑得直咳嗽,说:“真有你的,先令!恰恰是这些情况决定起拍的价格!我们作为圈里人,要把这一情况告诉所有参与竞拍的人:黄宾虹是大器晚成的艺术家,生前相当的寂寥,因为颇具特点的画风,他的作品并未受到藏家的热烈追捧。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不盲目屈从于世俗的审美与品味。在生前,他曾说过,要评价自己的画作,需五十年后才能见分晓。现在在他辞世超过半个世纪以后,他的作品一路水涨船高,成为藏家热烈追捧的珍品。而且,平心而论,他的画作也理应受到藏家的追捧!” 张先令点了点头,对徐涛的话表示认可。但还是不甘示弱,就附和道:“你的话让我想起另一位大师级的艺术家——文森特?梵高,生前孤独寂寥、贫困潦倒,辞世后,他的画作拍出了天价!” 徐涛微微一笑,接过话头:“不知道黄宾虹的事例是否印证了由来已久的关于艺术创作的一个理论:艺术家必须感觉孤独痛苦,才能创作出绝世的作品。太安逸、快乐了,创作灵感就枯竭了。如果说,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挣钱吃饭而做的媚俗之作,它就必然是短命的、廉价的;另一类是为了艺术传承而进行的改革创新之作,由于它对传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也许在短期内它很难被人接受,但它也许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它也许会推动民族传统艺术走向一个很高的境界从而被世界所欣赏和喜爱。但这类艺术的价值一定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才能见分晓。作家、画家、歌唱家,他们职业虽然不同,道理却都一样,太急功近利了,可能真不是件好事,除非为了那五斗米!” 本来张先令说出梵高意在显示自己也不是白丁,艺术界的大师也是知道几个的。没想到徐涛又生发一番新的高论。张先令有些气馁,脸上便表现出十分不快。徐涛对此心里明镜似的,就不再难为他,见他送拍的画作有四平尺,便定价120万,行不行他决定。张先令此时就不做计较了,而且也没什么可计较的,就说:“既然我是来支持你们工作的,画作交给你们了,定多少价就是你们的事了,定多少我都没意见。” 事情就这么定了,回过头来,张先令就问徐涛,于博彦拿来一幅什么画被驳回了?徐涛告诉他是傅抱石的《镜泊飞泉》。张先令摇了摇头,似乎终于发现了徐涛的软肋,他说:“这几年事关傅抱石的《镜泊飞泉》,争议很大,市场见得着的绝不是一幅,而知名专家鉴定那些全是真品。这就是问题了——是不是傅抱石生前确实画了不仅一幅啊?他本人没留下文字记载,后人只是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推断和妄猜,既然如此,就谁都不能说自己的观点一定就对,你说是不是?” 而徐涛仍旧抱定自己的观点,他说:“关于鉴定古今名家书画,表面看上去鉴定的是书画作品,实质上研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