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2/4页)
泽,美得内敛、艳得耀眼。 “大王是要将您送到邻国去啊!”“素秋,我是嫁人,不是送到战场上呀。”她的想望,今日不就实现吗? 她会穿上绣娘一针一线专为她织就的嫁衣,佩戴上镶有翡翠、玉石、珍珠的凤冠,坐在八人大轿上,自中山国风风光光的出嫁。 “您明明清楚大王是要将您送到邻国去和亲的!”这算哪门子的姻亲?牺牲自己儿女,换得一国未来的安宁? 梳整发髻,景华褪下昨夜悲伤的神态。“素秋,我想和世人证明,这世上男人能够做的,女人家同样也可以。” 所以,方接到旨意,她只是乖顺的领下,许许多多臣子在殿堂上各执己见。有人赞同,利用和亲换长久的和平;有人反对,害怕对方以此要胁,往后中山国更是吃亏。 人人都为中山国的利益着想,忽略仅是一介女流的她,却要远嫁至他国心里有多么恐慌。立在大殿之上,景华仅是浅浅地和父王微笑,表现得处之泰然。 她不甘心身为女流,纵然赢得父王全心的宠爱,但景华知道若她是男儿身,便可以立下更多汗马功劳,又甚至尽一己之力。 素秋哽咽。“难道公主要嫁给素未谋面,又或是根本不知是否会善待自己的夫君,一点都不怕吗?” 景华坐在镜台前,无奈地看着自己。 她怕啊!比任何人都还要惧怕,可又能如何? “素秋,是我该报恩的时候了。”若拒绝,只怕招来灭国之祸。“让我尽自己的本分。” “中山国里没你挂念的人?” 素秋一问,景华怔了半晌。压抑在心坎上的想念,已经很久都不曾涌现了。直到如今,被她一提点,才又觉醒了过来。 “挂念,是要被搁在心里,才算是惦记着。”两回春秋,她在深宫里度过,见大地被寒冬催得沉睡,又遭春风唤醒再度活跃。 如此一回又一回,久得让她足以忘记曾相遇过的那双明亮又带着沉静的眼眸。 他说:他俩泥云之别,不会再相逢。 他说:一别之后,永不相见,切莫惦念。 景华晓得他的惦念,是要她忘记那一夜的相见。 两回春秋,也够将她抛得一干二净。景华至此之后,便再无邦焰半点音讯,他就像是一阵风,吹进她的生命中来得无预警,也如同风般离开得无影无踪。 “以后我不在中山,凡事你得机警些。” “公主,您不带我去?” “带了,只是跟着受苦,何必?”让她无牵无挂的去,也好。 是的,凡事都应如此,不是吗?该惦记的,仅是搁在心坎里;该忘记的,就应当随风而逝。 她的一切,理应是无忧无虑。就如同邦焰曾对她说的,她是个傻丫头,一个空怀有希望,却何事也做不成的丫头。 而这个丫头,终究也能一肩扛下中山国未来的荣辱。要是他得知了,会不会又笑她的不自量力? 她真的好想好想,再见他一面,再同他说说心里的话。一些,就算被他讪笑,也可以无挂碍的和他说出被笑傻的理想。 马车成千,迎宾士兵阵仗达上万,城内举国欢腾,无处不喧哗沸腾,就连街坊商家都为唯一的公主出嫁而结起彩球,艳红红的色泽蔓延整个中山国。 景华身着华服,独坐在八人大轿上,头戴沉重凤冠,压得她几乎抬不了头。 她不禁想,从前人为出嫁的新娘造了凤冠,并非是为了增添新嫁娘的美丽,而是要她在夫君面前,沉得抬不起头,只能乖顺的服从。 若非如此,她怎会被前人的束缚给压得喘不过气? 这回嫁迎,行走路程须达一旬,景华害怕自己是否真能撑过这十日,只怕被凤冠折了脖子,到不了邻国。 中山王嫁女,消息传遍千里,半月前便收到来自各国四方的贺礼。虽说是小柄,可嫁至邻近大国实在不能怠慢,若不乘机攀些交情,只怕显不出自身的面子。 景华不知道她出嫁的消息,有没有传到邦焰的耳里?而现在的他,究竟是流狼到哪个国家去?又或者为哪国的大王做了贤士? 抑或是…死在某处成了一缕被命运遗弃的幽魂? 景华透过着轿上的薄窗,看着前来恭迎的百姓,人人脸上甚是欢欣,一心一意期待自己的和亲,换得往后的长治久安。 她担任如此重责,应是欣喜万分,而今日,竟哭丧得好似要赴生死门,走向阴曹地府去。 景华两手握拳,十指扭得紧紧,随着轿子一路晃头晃脑,风光的晃出城门。 回首,每人都因她的离开而绽着笑靥,她是中山未来平和富足的希望。景华却在黑压压的人群中,见到一人为她的远行而垂泪不舍。 “素秋…”景华眼眶里没有含泪,将哽咽在心头的悲伤努力压抑着。 因为这样,她才能将素秋的身影,更看清楚些…比往日还要再清晰。 官道上,轿子仍颠簸得教人感到不适。景华在轿内或躺或坐,千金之躯哪禁得起这样折磨,一路走走停停。至今已是一日余,仍旧未到邻国边境。 景华感到头有些昏沉,怕是因为春末夏日已近的缘故,加上身着厚重嫁衣,燠热难耐。 时不时轿前随行的仆从探头进来见她情况如何,加上几句问候,令景华觉得还是被照应着,只是没在中山国那般殷切。 是啊,这颠行难走的路途,谁还有心思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