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节入道方式 (第3/3页)
一位同性恋者从少年时代就有这种倾向,可直到27岁才“走上社会”,他说:“我以前没接触过社会上这种事,直到27岁那年,我正好刚结婚,一次上厕所,见一个年岁挺大的人,本来站着突然蹲下了,我也蹲下,他开始用手抚弄生殖器,我没反感但有点紧张。他见我没有反感就胆更大了。正在这时有人进来,他示意我跟他走。我跟他出去一谈,他认为我知道这种事,我告诉他我不知道,他就给我讲了社会上的事。” 总之,在被人引诱入道的同性恋者当中,有些是一开始就从社会上的朋友那里学会的,也有些人开始只是和同学、朋友、邻居交往,后来才因偶然的机会走上社会。那为被同院邻居引诱入道的同性恋者说:“有一次我出去玩,无意中发现了社会上的事,觉得很有意思。我们院那人一直不知道我在外边有伴,直到我花八块钱扎了耳朵眼,他吓了一跳…”另一位在少年时代就确定了同性恋取向的中年人,在四十多岁时才知道社会上同性恋群体的活动:“我在84年一个大男大女联谊会上,认识了一位司机,他开着车很方便,我和他在车上聊到很晚,他给我讲了社会上的事。从此我才走向社会去寻找朋友。” 有些同性恋者热衷于“发展”新人。根据一位调查对象的说法,那些尚未形成同性于异性概念的人,特别容易受诱惑。他讲到,一次他和一个同性伴侣去某个活动场所“他勾引了两个19岁的小孩。那种没形成同性异性概念的人,被他一引就来了。”另一位调查对象也讲了一个“发展新人”的故事:“小×对我说,一次在浴室,他发现一个老头在勾搭一个小伙子,小伙子长的很漂亮。他凑过去问那小伙子:这老头干什么了?小伙子答:他老碰我腿。他把老头赶走,和小伙子聊起来,问他知道不知道这种事。小伙子说,知道但不喜好。结果出了浴室他把小伙子带家去干了。后来他跟我说:『我又发展了一个!』还说,『不能让他知道社会上的事,到外边他就毁了。』”对于这种做法,有些人是颇不以为然的。例如,有一位调查对象说:“最坏的一帮人是教会别人可又不告诉你外头的事,免得你上外头找别人去。这帮人大多数是年级大的,出去没人理了。” 虽然不少同性恋者拚命试图肯定自己的行为及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发展新人就部分地出于这种动机--但也有不少人在“带坏”别人方面存在“恻隐之心”特别是对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年及亲友近邻。一位同性恋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个比我小两岁的男孩一次对我说:我特别喜好你,你长得漂亮,对人温柔。我说,你喜好我能为我作点什么事吗?他后来把我的名字纹在自己胳膊上了。我说,你这样是干吗呀?他说:为了永远记着你。他22岁,我本想教教他,但想还是别这样作,我怕他发痴露馅,因为我们是邻居,两家父母都认识。”另一位同性恋者也表示过这种矛盾心理,他说:“接触到新懂得这件事的人,为他们感到遗憾,不希望他们也走这条路。可是和朋友一起聊天心里又觉得痛快。” 还有一位为那些“教人”的人作了如下辩护:“对小孩可以说是教的,成人就不能说是教的,起码他自己已经有了判断力了。实际上是心里有这种倾向,别人一点就通,正是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许多小孩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同性恋入道过程中的“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师道尊严”的行为规范。一位资深同性恋者说:“××是我教会的,他对我特别尊重。在一个活动场所,他只要一见我在就躲开,给我让道。”这种“师生”关系或许可以成为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有趣课题。 美国社会学家凯查多利在《人类性行为基础》一书中指出:“迄今为止,对同性性行为、人际关系及其文化都有不少研究,但对同性恋的感情方面的研究甚为少见。”(凯查多利,第345页)因此,我们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同性恋文化中站主导地位的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关系中并不仅有性关系,也有感情关系。我们的一位调查对象,将同性恋者在感情与性问题上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类:一类是感情接触,一类是性接触,还有一类是感情和性的双重接触。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在调查对象结交的同性朋友中,尽管有大量属于只有性接触而没有感情接触的人,但即有感情又有性接触的也不少。在那些曾经求助于心理治疗的同性恋者当中,只有感情而无性关系的人比较多。有些人对自己的性倾向感动极度忧虑,仅仅起了亲吻同性的念头,就深感自己有病,到处求医问药,更不敢轻易涉足同性恋性行为。 除了是否有过求治经历外,影响同性恋者的感情生活类型的还有文化程度及社会地位等因素。文化层次及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更注重感情,层次较低的则不大注重感情。一位调查对象这样说:“我喜好文化层次高的,能学到东西。文化层次低的成天老想性关系,太乏味了。我和××(大学毕业生)好的那段时间就极少作爱。”“现在(指90年代)社会上这帮小孩不懂事,层次低,来不来就说上我们家去吧,洗澡去吧,只知道发泄,不懂感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