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_二人生何处不相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人生何处不相逢 (第2/3页)

这个没有长大的皇帝竟有如此眼力,高兴地说:“入木三分,皇上圣鉴啊!”天圣六年(1028年),张知白、鲁宗道相继去世。刘太后敬两人是忠臣,亲临吊奠。张知白赐谥做文节,鲁宗道赐谥做简肃。宋史称刘太后为贤后,与这两件事有很大的关系。

    张知白死后,曹利用举荐尚书左丞张士逊,入为同平章事。

    3、王曾得罪了刘太后

    曹利用有个侄儿叫曹汭,官居赵州兵马监押,平时仗着曹利用是朝中重臣,气焰嚣张,一次喝醉了酒,得意忘形,竟然身着黄色衣服,命人向他呼万岁。这可是谋逆之罪。

    曹汭酒后称帝的事传到汴梁,立即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刘太后传谕,将曹汭锁拿进京,杖责而死。

    内侍罗崇勋奏请太后,说曹汭是曹利用的侄儿,曹汭犯了谋逆之罪,曹利用罪责难逃。

    刘太后立即命拘捕曹利用,召大臣议定对曹利用处罚。张士逊出班为曹利用辩护,说这件事是曹汭的不肖行为,与曹利用不相干。

    刘太后听后非常不高兴,怒斥张士逊是因为感激曹利用的荐举之恩,有意包庇。

    宰相王曾也站出来说话了,他赞成张士逊的意见,说这事与曹利用无涉,请太后明察,公平地审理这件案子。

    刘太后奇怪地问:“你不是常说曹利用骄横无状吗?怎么又替他辩护呢?”

    王曾奏对说,自己替曹利用辩护是就事论事。曹利用平时恃宠矜功,做事经常不按规矩办事,所以要奏请皇上,告诫他,使他知过改过。现在他的侄儿曹汭犯了谋逆罪,如果硬要将他牵连进来,说他也犯了谋逆之罪,自己实在是不敢苟同。如果真的这样,自己也成了借故行jianian的小人。怎能逃得过太后和陛下的神明呢?

    刘太后听了王曾的辩解,怒容顿减,夸赞王曾忠诚可嘉,但曹利用身为国家大臣,深受皇恩,曹汭犯了谋逆大罪,处曹利用一个治家不严的罪名,应该是恰当的。

    王曾认为太后这个处理很公正。

    于是,罢免曹利用枢密使,降为千牛卫将军,出知随州。张士逊也罢了职。

    曹利用出京城之后,又因私贷官钱的罪案爆发,改判流放房州。曹利用气愤难当,走到襄阳驿,自缢而亡。

    曹利用以澶州议和有功,而得到赵恒的恩宠,但他居功自傲,藐视宫中的太监,凡是皇上有所恩赐,他都一个人独享,在宫中与太监们结怨颇深,甚至连刘太后对他也有所忌惮,可见其气焰十分嚣张。虽然罪不致死,但遭此横祸也是咎由自取。

    之后,朝廷命任吕夷简同平章事,夏竦、薛奎参知政事,姜遵、范雍、陈尧佐为枢密副使,王曾仍为宰相。

    王曾以正色立朝,在丁谓、雷允恭大权在握的时候,他能巧妙地与之周旋,最终抓住机会,将两个jianian佞逐出朝廷的中枢机构。

    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他经常对太后的僭越行为进行规劝。

    刘太后受册垂帘听政的时候,拟驾临大安殿,接受百官朝贺,王曾力言不可,说大安殿是皇上接受群臣朝拜的地方,刘太后不宜在那里接受百官朝贺。

    刘太后做寿,又想在大安殿接受群臣拜贺,王曾再次谏止。刘太后虽然勉强采纳了王曾建议,再次将拜贺地点移到偏殿,但心里认为王曾不给她面子,隐存不满之意。

    刘太后左右的亲戚想进宫谒见太后,王曾也是多方限制,弄得太后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无故发作,只得再三隐忍。

    天圣七年(1029年)六月间,雷雨交加,玉清昭应宫被雷火烧成一片瓦砾。

    刘太后得报后,传旨把守宫的官吏统统抓起来送进了大狱。她流着泪对辅臣们说:“先帝尊天奉道,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造成这一座宫殿,一夜之间,便被烧毁得只剩长生、崇寿两个小殿,如何对得住先帝的遗旨呢?”言下之意,欲重修玉清昭应宫。

    枢密副使范雍对玉清昭应宫被雷击而毁不但毫不惋惜,反而说再放一把火,把剩下的两个小殿也一起烧掉。他说先朝造玉清昭应宫,耗尽了天下的财力,一夜之间,便被雷火化为灰烬,可见这是天意。如果因为还有两个小殿存在,又去进行维修,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百姓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王曾、吕夷简也都支持范雍的奏议。

    中丞王曙也奏:“玉清昭应宫的建筑,本来就不合经义,所以天来致警告。请太后把这地方废除了,并且罢撤这种祀事,以顺天变。”

    右司谏范讽又奏说,玉清昭应宫被雷火所击,这是天灾,守宫的官吏没有责任,他们是无罪的,不应该将他们下狱查办。他建议对这些人宽大处理。

    刘太后与赵祯听了,顿时感悟,下旨减轻守宫官吏的刑罚,罢除诸宫观使,二殿改为万寿观,不再投巨资维修。

    按理说,玉清昭应宫的案子是结了。可是,刘太后竟迁怒于宰相王曾,说他对这件事处理不力,罢免了他的相职,令他出知青州。

    此前,宋朝宰辅稍有微嫌,免职外调,多改任节度使,而王曾以首相罢知州事,这是很少见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太后对王曾抱有极大的成见。

    4、还政的呼声渐起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节,赵祯率百官到会庆殿给刘太后拜寿。当时,朝中大臣虽然都知道皇上像臣子一样给太后拜寿于理不合,但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秘阁校理范仲淹却大胆上书给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说皇帝以九五之尊,不应该率群臣向太后行跪拜之礼祝寿,应由宰相代为拜寿即可。因事情已经过去,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稍后不久,刘太后又与赵祯同御大安殿受群臣朝拜。范仲淹再次上疏谏诤,说天子奉亲于内宫,可以适用家人的礼节;但与百官同在一起,北面朝拜太后,有违祖制,有损主威。但事情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天圣八年(1030年)二月,范仲淹又上疏,请求刘太后归政于皇上。他在奏疏中说:

    陛下拥扶圣躬,圣断大政,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贤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

    刘太后看了范仲淹的奏疏后,没有作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