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粉饰太平 (第2/3页)
事情进行到这一步,已经不能不用“荒唐”来形容了,因为这部大戏的策划、导演之一的赵恒已经神魂颠倒了,时常发癔病,认为天书什么都是真的。 骗人最难的不是骗别人,而是骗自己,赵恒成功地把自己骗倒了。 狂热迷乱是可怕的,有人就在这种情形之下浑水摸鱼,呈报各种各样的祥瑞,什么芝草、玉丹、嘉禾、瑞木,不一而足。这些东西当然不是那些献祥瑞的官员自己去找来的,而是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想出来的,反正上头对于搜集这些资料是多多益善,也没有人追究其可信度,且提供这方面的情报还能得到一笔可观的奖赏,这样的好事,谁都愿意做。 3、粉饰太平 为了供奉天书,赵恒特地下令修建玉清昭应宫,而且要求建造一个高规格的宫殿,以表示对神灵的敬仰。知制诰王曾、都虞侯长旻分别上书谏阻,说投资费用太大,如果非建不可的话,他们建议压缩规模,不要太奢华。但他们的奏折如石沉大海,赵恒连看都不看一眼,便丢到废纸篓里去了。 大是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初,封禅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天书用玉辂载着,由专人护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赵恒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坐车紧跟在天书的后面。大队人马在行进过程中,沿途州县迎进送出,百姓们欲一窥天子尊容,纷纷站在驿道旁转观,天下为之震动。 经过十七天的长途跋涉,封禅的队伍终于到达泰山。 王钦若早已带上随行官员在道旁迎接圣驾,并再次献上灵芝三万八千多株。 赵恒看到这么多祥瑞之物,异常兴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表彰了王钦若。 大队人马在山下停顿,赵恒斋戒三天,各位大臣在这几天内当然也只能跟着吃素了。二十四日,赵恒和群臣起了个大早,开始向泰山峰顶进发,走到陡峭难行的地方,赵恒也只能下轿步行,徒步上山。随行的人都累坏了,只有赵恒精神抖擞,丝毫没有困倦之意,到了山顶,他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玉女泉以及唐高宗、唐玄宗封泰山的碑文。 第二天,封禅仪式在山顶正式举行。 赵恒身着华贵的礼服,享祀昊天上帝,左陈天书,配以太祖、太宗灵位。然后命群臣在泰山下享祀五方帝以及诸路神仙。礼成之后,由宰相王旦亲自将盛玉册、玉牒的金匣、玉匣封好,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石匣中。封禅大典圆满完成。 封禅大典完毕,赵恒驾临寿昌殿,接受百官朝贺,王钦若致贺词,什么彩霞起岳、黄云覆辇、瑞霭绕坛、紫气护幄、日重轮、月黄色等等,只要是能想到的溢美之词全都用上了。读完贺词,执掌礼仪的官员一声令下,山上山下的文武百官、看热闹的老百姓齐声高呼万岁,欢呼声震动山谷, 赵恒下诏大赦天下,文武百官,晋级加薪,赐宴天下百姓,大吃大喝三天;改泰山所在地的乾封县为奉符县,在穆清殿大宴群臣,在殿门赐宴泰山父老。 封禅大典第二天,赵恒又在附近的社首山举行“禅地祗”的仪式,其过程与封泰山大致相同。不过,这次围观的百姓更多。 人越多越好,赵恒要的就是这个热闹。 返程途中,赵恒率领文武百官绕道去了山东曲阜祭拜孔子庙。 在孔子庙里,赵恒虔诚地祭拜孔圣人,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与群臣分别祭奠七十二弟子。然后,带着嫔妃和文武百官,游览了孔林,尽兴而归。 十一月,封禅队伍回京,赵恒驾临朝元殿,受“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的尊号。封禅大典算是落下帷幕。 群臣要迎合赵恒,争相献颂赞,奏符瑞。三司使丁谓上《封禅祥瑞图》及《大中祥符封禅记》;集贤校理晏殊献《河清颂》。赵恒见了,喜得眉飞色舞,于是亲自撰写《奉天庇民述》,颁示群臣,群臣又歌颂了一番。 东封以后,又有人提议西封。恰在此时,徐州、兖州发大水,江、淮又出现干旱,无为起了风灾,金陵又发大火,各地的灾情接二连三地上报京师,尽管佞臣会制造一些祥瑞的假象,但真正的灾情报来之后,想将其变成祥瑞,恐怕就不行了。接二连三的灾情,朝廷只得暂缓西岳封禅之事。 第二年旧事提起,群臣上表,奏请皇上祭后土。这一次,赵恒就不像泰山封禅那样假惺惺地推辞了,立即作出决定,次年仲春祭后土。 后土祠在河中府汾阴,祭祀后土要到汾阴。 传说当年汉武帝在汾阴发现一只大鼎,他也是一个喜好神仙之术的人,就将大鼎迎接到长安,在路上出现吉祥的“天兆”有黄云笼罩在鼎上,恰巧还跑来一只鹿,武帝亲自射杀鹿祭鼎,使这件事更是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因为鼎在当时不仅仅是煮食物的器具,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自大禹铸成九鼎以后“问鼎”一词就有了谋取天下的意思。鹿也不仅仅是动物“逐鹿”一词的意思也和天下有关。为此武帝在汾阴建后土祠,亲自祭奠。由于汾阴在东京开封的西边,故称西祀汾阴。 转眼冬尽春来,西祀汾阴的时间临近,朝中大臣又忙碌起来。恰在此时,京畿发生旱灾,农作物在地里晒成了干柴,眼看粮食无收,市场上米价暴涨,龙图阁待制孙奭上疏,劝谏赵恒取消西祀汾阴,还是考虑一下如何赈灾的问题。 赵恒看了孙奭的奏疏后,丢进了废纸篓。他在弄虚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