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八投资美人回报一个皇后 (第3/3页)
立即派人把刘娥接进宫,刘娥终于拨开乌云见太阳,重见天日了。 刘娥进宫之后,立即被封为美人,不久便荣升为德妃。按宋宫制度,皇后以下的命妇主要有妃、嫔两等。妃有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四等,嫔的等级则多达十七等,其下又有婕妤为一等,美人为一等,才人和贵人为一等。当时赵恒的第一任妻子潘氏已死,第二任妻子郭氏封为皇后。 刘娥生性机敏,为人机巧多变,对郭皇后十分殷勤,与其他嫔妃相处得也很好,算得上是八面玲珑。由于她很会处理人际关系,宫中嫔妃没有人不喜欢她,包括宫女在内,无人不称她贤德。 时隔不久,刘娥进位修仪,不久,又册封为德妃,地位不断攀升。 刘德妃得宠之后,称龚美为兄,命他改姓刘,然后请求赵恒赐给一个官职。这个聪明的投资人,果然收到了回报。 4、赵祯的身世之谜 郭皇后去世后,宫中还有数名嫔妃,最得宠者当属刘德妃,次为杨淑妃。 此时,赵恒尚无子嗣,故去的郭后虽然生过三个儿子,但个个短命,没有一个活下来;杨淑妃也生了两个儿子,也都先后夭折。刘德妃很想生个儿子,好向赵恒要求继承皇后之位。无奈肚皮不争气,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没有怀上龙种。这时候的刘德妃,已经是三十七岁的女人了。看来,她是一只不生蛋的母鸡,命中注定不能生儿子了。 赵恒望子心切,又选纳前宰相沈义伦的孙女沈氏进宫为才人。此时的沈氏只有十四岁,又是名门之后,这个女人进宫,对刘德妃在宫中的地位带来了巨大威胁。朝中群臣一直赞成立沈才人为新皇后,赵恒却迟迟不表态,显然,他心里还有个刘德妃。 刘德妃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郭皇后在世的时候,她没有非分之想,当郭皇后没了的时候,她对中宫之位实在是有些心动。但她知道,自己肚皮不争气,不能生儿,如果有儿子,就有了竞争皇后的资本。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移花接木,也就是借腹生子之计。 刘德妃先用自己的侍女李氏的美色去打动赵恒,让李侍女去做赵恒的司寝。司寝的职责,就是给赵恒铺床叠被,当然,只要赵恒高兴,她随时可以在那个床上陪主人睡觉。 刘德妃的目的很明确,自己生不出儿子,就让李侍女去替她生,等她怀了龙种、生了儿子之后,抱过来据为己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是她借腹生子的全盘计划。 李氏是杭州人。父亲李仁德在吴越王时曾任左班殿值,母亲早年去世。吴越归顺于宋廷后,李仁德在迁徙汴梁的途中染病身亡。继母携所生子改嫁,只剩下李氏孤零零的一个人,无以为生,只好削发为尼,在尼姑庵讨一口饭吃。 有一次,刘德妃到尼姑庵拜佛,见李氏相貌娇美、举止从容,料定她是一位大家闺秀,便与她交谈起来。李氏像是遇到了知己,对刘德妃说起了自己的身世。刘德妃顿起同病相怜之感,将李氏带出尼姑庵,收为自己的侍女。李氏文文静静,沉默寡言,深得刘娥信任。 李氏年轻,人也长得漂亮,而且性情温和、善解人意。 赵恒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新来的司寝,不需要李侍儿主动提出要求,赵恒就临幸了她,由司寝变为侍寝,几度云雨,李侍儿果然怀上了龙种。 一次,身怀有孕的李氏随赵恒出游,不小心碰掉了头上的玉钗,玉钗掉落在地。赵恒暗自祈祷:玉钗若完好无损,当生下男孩。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虽是一个传说,但既从侧面反映了赵恒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情,也是赵恒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果然是个儿子。 赵恒中年得子,大喜过望,给这个新生婴儿取名受益;并晋封李侍儿为才人。这个受益,后来改名赵祯,就是宋仁宗。 刘德妃没有将这个孩子留在李才人的身边,而是抱过来据为己有,这就是她设想的移花接木之计。刘德妃把李才人生的儿子抱过来后,对杨淑妃说,由她们两人共同抚养这个孩子,杨淑妃为人随和,一口答应了。为了防止真相外泄,刘德妃严厉地告诫宫中的宫女太监,就说孩子是她生的,谁要是说漏了嘴,后果自负。 刘德妃所说的后果是什么,这些宫人清楚得很,除了死,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从此,赵受益的身世成了宫中的一等机密,谁也不敢提这件事。 想到严重的后果,谁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呢? 李才人做人向来很温和,眼看自己的儿子被刘德妃抱走,心里虽然不高兴,但慑于刘德妃的权势,也不敢流露任何不满的情绪,否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可能还会危及儿子的安全。 赵恒宠爱刘德妃,也默许了她抱养李才人之子这件事。 从此,赵受益的起居就由刘德妃和杨淑妃照料,赵受益呼刘德妃为大娘娘,呼杨淑妃为小娘娘。 刘德妃终于如愿以偿了,自己生不出儿子,却堂而皇之地当上了皇子赵受益的生母。 刘德妃以色得幸,专宠后宫,这是私欲所致,幸亏刘德妃虽有心计,却未为恶,事郭后恭敬有加,待杨妃也以和为贵,虽然将宫中侍儿所生之子据为己有,似乎有些不仁道,但她上不敢欺罔赵恒,下也未加害李侍儿,只不过借此以攫皇后之位,贪图尊宠而已,虽然有些狡诈,但也无大恶。 后世之人不齿刘娥的行为,将这段故事演绎成匪夷所思的“狸猫换太子”至有狸奴换主之讹传,并说这件事是宦官郭槐一手cao办的,包拯三审郭槐,致使仁宗皇帝寒窑认母。这都是捕风捉影、荒唐之谈,都是文人杜撰出来的,描写虽然风趣,但却歪曲了历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