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和约背后的秘闻 (第3/4页)
很快就传到寇准的耳里,他知道这是有人从中捣鬼。然而,人言可畏,特别是在军前,这样的谣言是可以杀人的。无奈之下,只好违心地同意赵恒和议的决定。 赵恒见寇准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立即命曹利用随同契丹使臣韩杞同赴契丹军,商议和谈的细节问题,并特别嘱咐曹利用,只要是不割让土地,多给一些钱没问题,哪怕是他们要一百万,也在所不惜。 看来,赵恒是铁了心要议和了。 4、城下之盟 皇帝虽然不惜血本,出价一百万,但寇准心里一点儿也不痛快,他把曹利用叫到一旁,警告道:“即使皇上已经答应以一百万为限,但是你要敢超过三十万,回来我就杀了你!” 寇准是宰相,对曹利用下达的是死命令,曹利用不能不掂量这句话的分量,皇帝的话虽然是圣旨,但宰相也是可以杀人的,何况他也是为国家,不是为自己个人的利益。他觉得自己的脖子不够硬,还想保住他大好的头颅。因此,寇相的话还得听,并且要保证完成。 寇准的一句话节省了七十万,当真是一字千金。 曹利用到了契丹军那里,果然契丹又提起了关南地区的事,萧太后说:“关南那些地方,是当初晋感谢我国,作为谢礼送给我国的,柴荣以武力夺取过去,你们有义务把那片地区还给我国。” 曹利用拒绝了,他说:“晋把地盘送给别人,周再夺取回来,和我们大宋无关,我们守卫的是自己的领土。割地这件事我不能向皇上奏明,至于每年拿出些金钱来佐助军用,这件事情还可以商议。” 契丹有的大臣威胁道:“我们这次发兵,就是要恢复旧地,想拿点儿钱来就把我们打发了,不行!”言下之意,不割地就继续打下去。 曹利用也不甘示弱,反驳道:“我是奉命前来议和,大不了一死。”接着又说“你们如果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别说地盘捞不到,这仗还要继续打下去,到时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萧太后耳里听他们争争吵吵,讨价还价,心里在快速地思索,看宋使的态度,关南旧地肯定是要不回来的,再争论下去也没有结果,眼下形势险恶,只能见好就收,于是,契丹接受了以金钱换和平的议和条件。 在具体的数目和细节上,当然免不了争吵,但要是超过了三十万就会掉脑袋,这一点曹利用是牢牢记住了,所以他竭尽全力守住了这道最后的防线。 讨价还价过后,议定宋每年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曹利用完成使命,并且没有丢脑袋的危险。辽国身处险境,还获得了这么多的钱财。双方皆大欢喜。 曹利用兴冲冲地回去复命,高兴得忘了看太阳,等到行宫时正赶上吃饭的时间,赵恒才举起筷子,听说曹利用回来了,他一面赶紧吃饭,一面让小太监出去问问曹利用,到底给契丹多少钱。 在这个地方,史书上写的是“使内侍问所赂”这个“赂”字,很是传神。 小太监见了曹利用,问花费多少钱,曹利用就是不说,问急了,就说:“这是国家机密,得面奏皇上,不能告诉你。”这算个狗屁国家机密,等大车小车给辽国送银绢的时候,天下谁会不知道? 赵恒也着急,他又派小太监来问:“就算是机密吧,你先说个大概数。”可这位曹先生始终不开口,只是得意地伸出三个手指头,轻轻地敲打着自己的脸蛋。他要当面去和皇帝讲,你开价一百万,我三十万就搞定了,我可是能臣,大忠臣啊! 小太监得不到回答,只好对赵恒说:“曹利用就是伸出三个手指,莫非是三百万吗?” 赵恒一哆嗦,筷子几乎掉了下来,脱口而出:“三百万?这也太多了吧!”接下来又一想,三百万虽然多了点,好歹还是把契丹这尊煞神打发了,就又说:“嗯,总算没啥事了,将就了。” 曹利用在外面听得真真的,心里偷着乐。 赵恒匆忙吃完饭,立即召见曹利用,见面就问:“契丹人到底要多少钱?” 曹利用为了设置悬念,故意卖了个关子,不正面回答,只是一个劲地说:“臣有罪,臣有罪,臣答应给的银子和绢帛太多了。” “到底是多少?”赵恒真急了。 “三十万!”曹利用见火候差不多了,得意地亮出了底牌。 “什么,三十万?”赵恒高兴得脸都抖了起来,怕耳朵听错了,追问道。 曹利用从怀里掏出草签的和议文本送过头顶说:“草拟文书在这里,请皇上过目!” 内侍接过文书,送到赵恒的御案前,赵恒迫不及待拿起,展开一看,只见协议书写道: 一、辽与契丹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赵恒看过协议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