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_第十七章瑜珈與煉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瑜珈與煉丹 (第2/3页)

思想集于一點還是最低階段;再高一點兒,使專心于一點進而到一點皆無的沉思,最后達到恍惚出神的愉快境界。

    瑜珈的特點是全部身心的休息,再由于各種方式的控制呼吸以增加氧氣的吸入。這時胃中輕靈無負擔,渾身處于一完全放鬆的姿式,深深的呼吸,身體則保持于非常容易得到氧氣的狀態,而同時並不消耗同等量的精力,而別的運動則不然,所以說養生之道再沒有如此理想的。因此,我們似乎可以了解,如果在萬籟俱寂的深夜,在家中練這種功夫,人的頭腦可以銳敏到感覺出自身內在的生理功能的活動。因為在最后階段,人的心靈活動可以脫離自己而成為自己的觀察者。在更為微妙的階段,心靈以旁觀者之身,可以觀察兩個思想之間那段空白。最后階段,在心靈裏一無所思,而能覺察比較微妙的次原子物質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與自我的觀念,這個階段各宗教皆有其不同的宗教解釋。一種解釋是個人的靈魂與世界靈魂完全的融合,這正是印度教修煉的目標。但是,不管人對宗教的看法如何,瑜珈術使人獲得的心境,雖然與睡眠和自我暗示狀態相似,還是不同于此等狀態,因為心靈還保持完全的自覺和反射的控制,而且瑜珈術的修煉者分明記得這種狀態下發生的一切活動。

    蘇東坡在描寫自己的修煉時,他發現瑜珈術有很多明確的特點。他控制呼吸,似乎是脈搏跳動五次算呼吸的一週期。吸,停,呼的比率是一:二:二。停止呼吸最長的時間是"閉一百二十次而開,蓋已鬧得二十餘息也",照印度的標準,較低的限制,是大約一百四十四秒。像一般瑜珈的修煉者一樣,他計算他的呼吸週期,也和他們一樣,他自稱在控制呼吸時(吞吐比例規則)有一段時間完全自動而規律。在集中注意力時,他也是凝神于鼻尖,這是瑜珈的一個特點。他也描寫了一種為人所知的瑜珈感覺,在此一期間,心靈完全休息,再加上內在知覺的高度銳敏,他覺察到脊椎骨和大腦間的振動,以及渾身毛髮在毛囊中的生長。最后,在他寫的那篇"養生論"裏,他描寫此種狀態的舒服,與從此種運動所獲得心靈宁靜的益處。

    關于此種運動的心靈方面,他的修煉仍是瑜珈術。在給弟弟子由的一封短信裏,他描寫正統瑜珈默坐的目的。他認為從感官解脫出來之后,真正體會到真理,或上帝,或世界的靈魂,不是在于看到什麼,而是在于一無所見。他致子由的信如下: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勝解卓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署盡,眼自有明,醫師只有除勢藥,何曾有求明藥。明若可求,即還是務…夫世之昧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此是佛,貓兒狗兒得飽熟睡,腹搖鼻與土木同當,恁麼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謂貓兒狗兒亦已入佛地…今日閉裏捉得些子意何。…元豐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據我所知,蘇東坡賦給了瑜珈幾項中國要素。他不但排除了那些彎曲腰、腿、脖子等類似特技的動作,以及其他粗怪的扭曲動作,而且增加了定時的咽唾液,這完全來自道家合乎生理的心得。他向張方平推薦他的修煉方法,在信裏他這樣描寫:

    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東或南,盤足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觀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赤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惟出入均調,即以舌接唇齒,內外漱煉jingye,未得咽。複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以氣進入丹田。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穀然有聲。徑入丹田,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問,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案捉鼻樑左右五七下。梳頭百餘梳而臥,熟寢至明。

    吞咽唾液是根據下面生理的推論,與道家五行宇宙論密切相關,我們未免覺得怪誕,可是對相信此種宇宙論的人則頗有道理。蘇東坡所寫最難懂的一篇散文叫"續養生論",在這篇文章裏,他把中國極其難懂的古語"龍從火裏出""虎向水中生"解釋得十分令人滿意。蘇東坡說,我們隨時都在焚燒自己的精力,主要是兩種方式:第一:包括種種情緒上的紛擾,如惱怒、煩悶、情愛、憂愁等;第二:包括汗、淚、排泄物。在道家的宇宙論裏,火用虎代表,水用龍代表。代表火或控制火者為心,代表水者為腎。根據蘇東坡的看法,火代表正義,所以在心控制身體之時,其趨勢是善。另一方面,人的行動著受腎控制,其趨勢則為邪惡(腎一字在中國包含性器)。所以腎控制人體之時,人就為獸欲所左右,于是"龍從水中生",意即毀損元氣。在另一方面,我們就受心火所引起的情緒不宁所騷擾了。我們怒則鬥,失望憂愁則頓足,喜則舞。每逢情緒如此激動,身上的精力元氣則由心火而焚毀,此之謂"虎從火裏出"。照蘇東坡說,這兩種毀損元氣都是"死之道也"。因此我們應當藉心神的控制,一反水火正常的功能。而吞咽唾液是把心火向腎方面壓下去之意。

    此外,道家還努力追求"外丹",又名"方士丹",也就是"仙丹",就是長生不死之藥。像歐洲的煉金術士一樣,中國道士求"方士丹",一為變低級金屬為純金,一為返老還童,恢復青春。也和歐洲的煉金術士一樣,中國道士也主要用汞的化合物來制煉。因為汞的特殊勝質,有如金屬的光澤,重量大,其比重近于黃金(原子重各自為二百、一百九十七),比較易于流動,和金屬物如金與銅,因接觸而混合,還有變成氣體、粉末、液體等有趣的變化——因此,這種金屬自然引起煉金術士的注意,不管東方、西方,都認為是最容易煉成人造金的原料。在蘇東坡時代,中國的煉金術大部分是受阿拉伯的影響,就和歐洲一樣。但是在漢代,卻有記載,說有中國人煉金成功,我們想大概是用金的化合物煉的。在晉朝有道士葛洪,曾說用金與水銀煉製成藥,可延緩衰老或死亡。他說:"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轉成丹砂,其去幾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他又說丹分為九品,按煉製程式而效力不同。最精者人服后三日成仙,最次者則需時三年。煉丹之原料為朱砂、白礬、雄黃(三硫化砷)、磁石,以及曾青。

    《春請記聞》的作者何精——他父親曾由蘇東坡推薦為官——曾在書中以一章之多的篇幅記載長生不死之藥,有關長生不死之藥的種種情形,當時很流行。何返所說的幾個人,本書上已經提過,另有幾個人是何蓬的親戚,其中有數則故事是作者經驗之談。此書和一本叫《蘇沈良方》的書(傳為蘇東坡與沈括合編),記載過一切煉朱砂的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