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_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第1/3页)

    第三章 童年與青年

    蘇東坡八歲到十歲之間,他父親晉京趕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帶遊歷,母親在家管教孩子。這段期間內,家中發生一件事,宋史蘇東坡的傳記與蘇轍為他母親寫的長篇碑文裏,都有記載。母親那時正教孩子后漢書。書上記載后漢時朝政不修,政權落入閹宦之手,當時書生儒士反抗不陰不陽的小人統治。貪婪,納賄,勒索,濫捕無辜,是經常有的。因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監豢養的走狗小人,忠貞廉正之士和太學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險,上書彈劾jianian黨。改革與抗議之聲,此起彼落,調查與審訊之事,層出不窮。當時學者與太學生輩,在朝廷聖旨頒佈之下,或遭皮rou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謀殺喪命。

    在這群正人學者之中,有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名叫範滂,而蘇詢的妻子正教兒子讀的就是《範滂傳》。

    建宁二年,送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聞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日:"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緩,弓怖俱亡,日:"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日:"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由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複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日:"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小東坡抬頭望瞭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範滂這樣人,您願不願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東坡六歲入學。這個私塾不算小,有學童一百多人,只有一個老師,是個道士。蘇東坡那副絕頂聰明的幼小頭腦,很快就顯露出來,在那麼多的學童之中,蘇東坡和另外一個學生是最受老師誇獎的。那個學生是陳太初,后來也考中科舉,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陳大初在晚年時,一直準備白晝飛升。一天,他去拜訪一個朋友。朋友給他食物金錢。他出門之后,把那食物金錢全散與窮人,自己在門外盤膝打坐,在不食人間煙火之下,就準備脫離此紅塵擾攘的人間世。幾天之后,他呼吸了最后一口氣就不動彈。那位朋友叫僕人把他的屍體移走。但是當時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僕人們不願去搬運屍體。但是死人說了話:"沒關係,我可以自己搬運。"他立起身來,自己走到野外,在一個更為舒適的地方死去。這就是一般所謂道家修煉之士的"白晝飛升"。

    幼年時,蘇東坡在讀書之外,富有多方面的興趣。下學之后,他就回家往鳥巢裏窺探。他母親已經嚴格告誡東坡與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鳥雀。因此之故,數年之后,鳥雀知道在庭園裏不會受害,有的就在庭園的樹枝上做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望得見。有一隻羽毛極其美麗鮮豔的小鳥,一連數日到他家的庭園去,蘇東坡對這只小鳥記得特別清楚。

    有時,有官員經過眉山鎮,到蘇家拜訪,因為東坡的叔叔已經做了官。家裏于是忙亂一陣,使女就光著腳各處跑,到菜園去摘菜、宰雞,好治筵席待客。這種情形在孩子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東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親身邊玩耍。他和弟弟轍也常到村中去趕集,或是在菜園中掘土。一天,孩子們掘出來一塊美麗的石板,既晶瑩光澤,又有精美的綠色條紋。他們敲擊之下,發出清脆金屬之聲。他們想用做硯臺,非常合用。硯臺必須用一種有氣孔的特別石頭,要善于吸收潮濕,並且善于保存潮濕。這種好硯臺對書法藝術十分重要。一個上品硯臺往往為文人視為至寶。好硯臺是文人書桌子上的重要物品,因為文人一天大半的生活都與之有密切關係。父親給孩子一個硯臺,他必須保存直到長大成人,他還要在硯臺上刻上特別的詞句,祝將來文名大噪。

    據有些文字記載,蘇東坡十歲時,已經能寫出出奇的詩句。在他那篇《黠鼠賦》裏,我們找到了兩句。這篇短文字是描寫一個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個瓦甕裏,假裝已死,等把甕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這樣把人欺騙過。大約也正在此時,他的老師正讀一篇長詩,詩裏描寫當時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學者。蘇東坡這個幼小的學童在老師肩膊后面往前窺探了一下,就開始問到與他們有關的問題。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因為在蘇東坡的童年,中國是在宋朝最賢明的君主統治之下,他極力獎勵文學藝術。國內太平無事,中國北方與西北的遊牧民族如金,遼,西夏,這些部落蠻族本來常為患中國,這時也與宋朝相安無事。在這樣朝廷之下,賢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傑出的人士都受到思寵,侍奉皇帝,點綴升平。正是在這個時候兒,幼童蘇東坡首次聽到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當下深受到鼓舞。幸好在這位大詩人的童年生活裏,我們還有這些對他將來嶄露頭角的預示。雖然蘇東坡記載了不少他成年時代做的夢和夢中未完成的詩句,可是還沒有什麼無心流露的話,供現代的傳記作家使之與解釋,直覺、狂想相結合,而捏造出東坡這位詩人下意識中神經病的結構形態。蘇東坡倒絲毫沒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蘇東坡十一歲時,進入中等學校,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為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在班上背誦時,學生必須背向老師而立,以免偷看敞開在老師桌子上的文章。肯發憤努力的學生則把歷史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背書時不僅僅注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詞也不可忽略,因為作文章用的字彙就是從此學來的。用著名的詞語與典故而不明言其來源出處,飽學之士讀來,便有高雅不凡之樂。這是一種病好相投者的共用語言。讀者對作者之能寫此等文章,心懷敬佩,自己讀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與讀者所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