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和为上策 (第2/3页)
份,你跟弟妹说这事,你就是丈夫的身份,市长那身份是上班时在机关里才露出来的,回到家了,大家都一样的。你看老黎,啥时候在家都是男主人模样,哪里能把法院院长那架势带到家里?致炟,我这话可是对自家人才这样说的,你别见怪。” “哪会呢,嫂子说得好,说得对,我拜托的事,你可放在心上啊!”“你还啰嗦啊!对嫂子还是不放心?” “放心,放心,谢谢嫂子!” … 黎嫂这人不只是心地善良,为人诚恳,又总想成人之美。同时她又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女人,不论是谁只要张口求她帮助的事,她总是当成重大任务摆在眼前,想方设法也得把别人托办的事办妥办好。倘若有那别人求办的事,她没有办成,她就会像个没有完成领导交办任务的小卒一样,对交办人,实际是求办人,道出个中原因和困难,以求对方理解和谅解。这种时候,双方的关系似乎翻了过来,她成了求人帮助的人,对方成了帮助她的人。正因为这样,黎嫂的人缘特别好,无论在单位,还是在这个特殊的人际交往比较淡化的小区,她都有许多知心朋友。眼下对于栗致炟的委托,她更是当成头等大事了。这不仅缘于她和丈夫与栗致炟都是从一个小县城飞出来的乡亲,丈夫又与栗致炟同城做官,加上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观念,更多的是她对人的朴素感情和朴素责任心。 女人与女人的接触总是很随意的,不像身居高位的男人们那样讲究时间地点。在两个男人都不在家的时候,黎嫂把罗虹叫了过去。她知道,罗虹有许多委屈无处诉说,又有许多心底的话无法诉说。的确,她的精神与常人已不大一样,至少是在某些时候,在她陷入痛苦的回忆中,在她怀疑不在家的丈夫是与那女人勾搭时,在她被某种幻觉挑逗得疑神疑鬼时,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可能会做出出格的事,说出跑板的话。这也许是长时间的孤独和郁积,憋闷出的一种心理疾病。栗致炟最担心妻子的这种“病症”发作,这一点,黎嫂非常明白。她知道,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栗致炟才不会求她帮助说情的,既然求人去说情,又不把实底交出,这就是栗致炟的为人,也是他的虚伪之处。如果把基调定在这个位置,黎嫂去对罗虹解释,男人并没有外遇,那只是女人的捕风捉影的怀疑,女人应该打消这种没有证据的猜测和臆断,相信自己的丈夫云云。以这种态度去做女人的工作,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这一点,黎嫂就比栗致炟懂,也比栗致炟水平高,别看他是市长。 罗虹进了黎嫂家,黎嫂就亲切地说,今个咱姊妹俩好好唠唠嗑,晚会儿就在我这儿吃饭,我们做老家的糊涂面,保准叫你吃了这回还想下回。黎嫂边说边抓起电话打到罗虹家,对接电话的刘嫂说,别忙活做饭了,停会儿一块儿到这边用饭。打过电话,她又把茶几下边放的炒花生、焦枣和葵花子摆上来,两个女人随便地吃着,黎嫂就书归正传了。黎嫂压根儿就没站到栗致炟的立场上,去对罗虹扯那种男人有外遇还是没外遇的事。实质上,现在再对罗虹扯丈夫有没有外遇,进而否定男人有外遇,就太不实际了,更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罗虹认为黎嫂是在帮助栗致炟说话,而不是帮助自己。可想而知,这样弄下去,会是啥结果。黎嫂是从男人和女人的话题开始唠嗑的,一开始她就把罗虹与自己捆绑在女性半边天一方了。她是从汴阳市辖管的那个小城的工头(老板)婚变说起的,那不是一般的离婚结婚的故事,据黎明调查研究的结果,这个被称为建筑之乡的山城,人们的观念意识原本都是很封闭、很保守的。自从小城的农民们大胆地走出黄土地,靠搞建筑闯进全国各个城市之后,就有那能干会干的农民当了工头,进而做起老板。现在光出外打工干活的农民,已二十万人了,如今当上老板的,已不是三百五百个了,该上千个了吧。说到这话,黎嫂很好奇地问罗虹: “你说怪不怪,虹妹,这上千号的老板,都有了外遇,你说这是啥理?不,人家那早已不是外遇,有四成的老板都将新人明媒正娶到家了,原来的结发妻子都离婚了,虽说那六成的老板还同元配妻子过日子,不过,暗中都养着二奶呢。真的,虹妹,根据老黎他们的调查,没有一个老板是干干净净的,就是说没有一个老板,既没离异再婚,又没包养二奶的,你说说这是啥道理?”虽然,黎嫂这话不无夸张,也许她是故意这样说的。 “男人都是没良心的东西!”罗虹在黎嫂的提示下,道出了自己对这种问题的看法。 “是哩,虹妹,男人的心都花。只要一有钱,就烧起来了。看那建筑之乡,原先那么多老板还是农民的时候,他们为啥不跟老婆离婚,不找年轻姑娘,因为没钱。如今的姑娘,唉,有不少年轻姑娘也是见钱眼开。唉,不说她们。要说这事,也怪,大多的男人与咱女人就是不一样的。像俺家老黎这号的,真少,光我听到的舆论中,就有人说俺家老黎傻,有条件花也不花,至今既没情人又没小蜜。他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