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在电影学院监考 (第1/2页)
我在电影学院监考 (一)报名 2月24号,凌晨五点,我和同屋的表演系哥们儿喝完酒回宿舍,一进电影学院大门,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我cao! 然后又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干吗呢这? 一群人,大约三四十个,站在标放(标准放映厅)门口,在夜色中瑟瑟发抖。 我俩走近一看,地上贴着"导演系"、"文学系"、"表演系"、"摄影系"等标签,再看那群人,有的十七八岁,有的四十七八岁。一打听,?来是来报名的。 十七八岁的是学生,四十七八岁的是家长。自备了水壶(保温的那种)、小板凳、军大衣、扑克牌。 这种场景我只在两种场合见过。 一个是1995年北京国安最火的时候,高峰、曹限东、高洪波等人还都在队里。那时候看国安的球比现在看意甲都过瘾,买国安的票得排队,当时国安的主场是先农坛,不是后来的工体和现在的丰体,好像是联赛最后一场,对广东宏远,赢了就是亚军,一票难求,一群北京老爷们顶着十一月的寒风,用对国安的热情,在夜里顽强抵抗着零下N度的气温。 另一个是买?济适用房。我从电视上看到,售楼处门前支起一顶顶帐篷,一位北京大妈对着记者欲哭无泪:"我一过春节就来排队了,什么时候放号还不一定呢。"电视台拍摄的时候已?快四月份了。 这三个队伍,让我觉得,如果不打仗,人口泱泱大国不是什么好事儿。 当时排队报名的情况是,文学系1人,导演系2人,剩下都是表演系的。 估计等报名结束那天,各系的总报名人数会在这个基础上再乘以几百。 后来我俩进了宿舍楼,一对学生家长正向看门的阿姨询问在什么地方报名,我那同学热情地给他们指引了方向。看门阿姨告诉我们,第一个排队的昨天下午四点就开始了,排了一会儿手机没电了,来宿舍楼充电,充一会儿又去排,排了会儿又渴了,来宿舍楼打开水,接完水又回去排,排到夜里手机又没电了,又来充电? 是什么驱使考生和家长们如此义无反顾? 是怀揣梦想,还是心怀鬼胎?无论哪种,都无法轻易实现。 一个玩笑的说法是,电影学院旁边有个批发市场,叫金五星,很多表演系的学生毕业后没戏拍,又不愿意回老家,就在那摆个服装摊儿,没事儿的时候还能回母校充充电。更夸张的说法也有,为了不影响考生和家长的心情,我就不说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你们现在准备着报名,几天后准备着考试,几年后准备当明星大腕,同时也要为成为一普通中国公民而作好准备。 (二)初试 今天,我创下了猪年的最早起床纪录:七点一刻。 七点半多点儿,我怀着为人民服务的万丈豪情,空腹来到考场。 看着台下稚嫩的面孔,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阴盛阳衰。男女比例小于1:4。 男生都哪儿去了? 我想起我的大学时代,便得出答案:都跑理工院校去了。 那时候我们系阳气严重过盛,很多来我们学校玩的人以为进了中华男子学院。 上午是文学系的影视文化和传播专业,考试内容《命题写作》,时间八点到十一点。该考场考生60人,6个人监考。 八点十七分,风风火火地进来一个女生。按规定,超过十五分钟就不让进了。女生哀求老师,老师拿过她的准考证看了看,更不让她进了——因为她是明天参加管理系考试的。 考试题目大意是: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