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节 (第3/3页)
不快乐可能是内分泌问题、是环绕压力问题、是社会制度问题,但也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能光怪他人。 有个朋友的妈,有一天从她大哥家回来,就躲在房间里,茶不思饭不想,哭得两眼似铜铃。与母亲还住在一起的女儿好意探问,模模糊糊得知,母亲受了大哥的气,于是打电话问大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大哥左想右想:“我载妈回去之前,妈还好好的,但是…她下车的时候,就变了脸,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阴阳怪气?” 女儿“跪”在母亲身边一下午,才问出原因来。原来大剧开车送老妈回家的路上,随口问母亲:“以后你要怎么过?” 父亲去世满三年,她原以为母亲已度过歇斯底里期,没想到大哥一句话又将母亲推进沮丧的深渊。母亲说:“他说那句话什么意思?好像以后他都不要管我一样!我千辛万苦养大你们,你们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式对我?为什么他不说,妈,你喜不喜欢来跟我们住?就算我不跟他们住,听了也高兴…” 她大哥寻常的一句问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和母亲一起住的小女儿,哄了几个星期,又叫大哥来解释,母亲才善罢甘休。 当人步入老年,视野不大,交游范围逐渐萎缩,心眼自然会变小。丧偶的妇女,更需面临她一生意识形态的最大挑战:很多丧偶的女性银发族素来以夫为天、以子女为人生目的。当她发现丈夫离去,子女又不再需要她关爱,再加上更年期生理影响心理,心态常难以平衡,动辄在家中以情绪兴风作狼,怪这个嫌那个,不然就是暗自垂泪,或说出一些“我老了没人要?”的话,让再孝顺的子女都不好过日子。另一位朋友的母亲则习惯性扬言自杀,使女儿因常请假而丢了工作。 如今,青少年情绪问题已普遍受到大家关爱的眼神,但银发族的情绪问题却没有受到重视,在再封闭的时代中,青少年还有渠道透透气;老年人呢?城市中有多少不快乐的老年人,你知道吗? 老年人不会飙车、吸毒、性泛滥,他们情绪问题虽然不致影响社会秩序,但一个社会如果不为老年生活安排情绪的出口,无疑地将产生老、中两代互以情绪虐待对方、浪费许多社会成本的情况来。 发放敬老金人人欢喜,但照顾老人情绪,才是当务之急。谁来为鞠躬尽瘁的老人们“带动唱”呢? 在台湾,老年人不快乐,年轻人也不快乐。 有人说,美国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天堂、中年人来说固然仍是战场,对青少年来说却不是天堂乐园。 渐渐感觉岁月流失的人,常感叹“年轻真好”但年轻人是否真觉得自己活得好呢,根据董氏基金会新近出炉的调查报告显示,每三个青少年就有一个表示不快乐,常常有负面情绪,觉得压力很大。换句千方百计说,就是觉得人生乐少苦多。 如果这个比例可靠的话,那么不快乐的青少年比例高于不快乐的老人。“行政院主计处”曾做过六十五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评价调查,当时全岛一百四十八万位老人中,约有四分之一觉得很快乐,百分之六十二点五认为普普通通,不快乐者有十三点五(换句话说,有二十万的老人不快乐)。 台湾不快乐的青少年比老人多,这可能是世界上已开发地区中的罕见现象。 充满希望的他们,为什么那么不快乐?青春期固然容易有莫名的烦恼,但“惨绿少年”这么多,升学压力使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的潜力,甚至难以喘息,固然是一大问题,但缺乏心理疏通的管道与缺乏两代间的良性沟通也是一大问题。因为对这些不快乐的青少年来说,他咔不只因学校课业不快乐,在家中也不快乐。新新人类心情不好时,有百分之四十的人会找朋友聊;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没人了解,只有自言自语;找mama谈的只有百分之十三;找爸爸谈的更惨,只有百分之一点六。 从这个数据可导出下列结论:台湾人的亲子关系堪称失败“令尊大人”的可亲度尤其惨败。青少年他们需要情感的互动对象,以及真正能倾听他们声音的人。 不快乐可能是内分泌问题、是环境压力问题、是社会制度问题,但也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能光怪他人。因为问题未必都能由改善外在环境的方式解决,他人更未必能帮你消除。怎样变得快乐?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你最高指导原则。有人提出“活在当下”的说法,有人教你如何消除压力。总之,人们的生命实在短暂,把时间浪费在悲伤、怨恨、愤怒、自责、嫉妒等负面情绪中,确实是愚蠢。 青少年不快乐,又无法将他们的不快乐告诉父母,为什么? 他们的父母——这群社会中坚分子,快乐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