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八章特殊的家庭 (第3/3页)
候你们要多少人家就给多少,可结果呢?” 表哥死得冤,解放区搞土改像表哥一样被杀的人成千上百。杜氏梅心如刀绞,坐在凳子上一个劲流泪。 方乐先深吸了一口气,接着道:“你问我立场是什么,我的立场就是让所有人像外面那些村民一样能够过上太平日子。不用担心说错话被抓,更不用担心凭辛勤劳动赚到点钱却成为被镇压的对象。” 杜氏梅毫无底气地哽咽道:“那是…那是下面人执行时出现偏差,纠正之后就没发生过。” “偏差。人命关天。一句偏差就完了?” 派遣到南解内部执行潜伏任务的人。大多与越盟有着血海深仇。方乐先同样如此,他紧搂着妻子,吟着眼泪道:“我从来没跟你说过,其实在认识你之前,我的家人全死在越盟手上。” 杜氏梅一愣,鬼使神差地问:“为什么?” “我家原来是在河内开餐馆的,父亲掌勺,母亲负责招呼客人。虽然地方很小,只放得下四张桌子,客人一多只能坐外面,但我家饭菜味道好,生意一直都不错,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能供我念书。 有一天店里来了几个客人,他们坐在门边的桌子上吃饭。我家餐馆位置不算好,去吃饭的大多是常客。我母亲话比较多,总喜欢跟客人攀谈。那天没什么事,他们吃完就走了。 过了几天。他们又来了,我母亲又跟他们拉家常,我爸看她聊得正起劲,干脆自己上菜。我母亲没注意背后有人,一不小心碰到我父亲,菜洒了,洒了一个客人一身,帮他们擦油渍的时候,我父亲和我母亲发现他们身上有枪。” “后来呢?” “又过来几天,我从外面回来,居然发现他俩全倒在店里,全是血,凶手用的是刀,身上好多伤口…后来,后来才知道,发现他们身上有枪那天下午,我父亲因为我工作的事,去找一个街坊帮过忙,而那位街坊的儿子就在警察局上班。 恰恰在那天晚上,去店里吃饭的人中有两个被警察抓了,证实他们是越盟,没过几天就被法国人枪毙了。跑掉的那个认为是我父母告的密,于是…于是就痛下杀手。” 原来公公婆婆是这么死的,杜氏梅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用蚊子般地声音问:“你…你…你怎么知道的?” “那个凶手后来也被抓了,他主动交代的,说动手的不止他一个,是他们的组织实施的报复。” “对…对不起。” 方乐先一边帮她擦拭着泪水,一边凝重地说:“不关你的事,之所以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或许没错,但总得来说他们确实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革命为什么,就是为了让大家能过上好日子。 芒山村的乡亲们过得怎么样你也看到了,家家有地,个个能吃饱饭,养鸡养鸭养猪搞副业有不错的收入,孩子有书念,生病有地方看,没那么多苛捐杂税,不用交什么公粮,不用提心吊胆,生活比解放区农民好多了,而这样的村子在下六省很普遍。为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折腾?” “这里没苛捐杂税,西宁有。这里不抓壮丁,西宁抓。” “那你有没有想过,西宁55、56、57那几年为什么没太多苛捐杂税,为什么不抓壮丁,老百姓为什么能安居乐业?” 方乐先反问了一句,拉着她循循善诱地继续道:“原因很简单,北越要推翻西贡政府,所以派人过去发展组织拉队伍、搞土改、伏击国-军。一个为了虚无缥缈的主义,一个为了维持其统治,最后倒霉的是老百姓。 再说苛捐杂税,南解收得比国-军少吗?至于抓壮丁,南解一样抓,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动员蛊惑,连十来岁大的孩子都不放过,很难说谁对谁错,谁是正义谁是不正义的。” “我们是为国家统一,民族独立。” 妻子“中毒”太深,这个思想工作不好做,方乐先暗叹了一口气,耐心劝说道:“阿梅,国家统不统一跟两口子过日子一样,南北社-会-制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喜欢苏俄那种生活方式的去北边,喜欢自由的来南边,像1954年那样按照各自意愿来多好,为什么非要凑到一块去? 至于民族独立,法国人早走了,美国人也看不上这地方,之所以过来完全是为了抵御苏俄阵营扩张。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什么非要打打杀杀,有本事比经济,比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你去北越学习过,那边农民过得比南方好吗,没有了,别说没法跟芒山村比,连解放区农民都不如,前几年甚至还饿死人。”(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