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67第一百六十六章 (第1/3页)
167第一百六十六章 民国六年,公历1915年3月9日,德国公使辛慈乘车秘密抵达关北,隔日便前往大帅府拜会楼逍。两人书房里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密谈,除了楼逍与辛慈本人,凡是场人,包括德国驻北六省领事,都对谈话内容三缄其口。 密谈结束后,辛慈立刻动身返回京城,回京当日即给国内发出一封电报,电报称他同楼逍进行了一次十分愉会面,这个华夏强大军阀对德意志帝国十分友善。 “他曾德国五年,接受过普鲁士军事教育,比起英法,他加倾向帝国…遗憾是,他无法代表华夏同德国结盟,但其他方面,他愿意为帝国提供一定支持…当然,作为回馈,德意志也需要有所表示。” 这封电报发回德国之后,引起了德皇威廉二世重视。 欧洲战况不容乐观,同盟国与协约国都没有预料到,原本计划几个星期运动战,竟然会演变成一场艰难持久阵地战。 双方全都准备不足,尤其是堑壕战初期,挖掘战壕士兵,因为手头没有工具,竟然要到战场附近村庄去借铁锹。相比起协约国,同盟国,尤其是德国工兵铲,这场堑壕战一开始就发挥出巨大作用,并且战争末期德国堑壕突击队中继续发光发热,成为德国大兵手里一大杀器。还有用华夏喷火器武装起来喷火兵,战场上也发挥了极大作用。 但这只是陆地上战斗,海面上作战,德国并不具备优势。而非洲战场,德意志是接连失地。 为此,威廉二世不得不慎重考虑辛慈提议。 辛慈等待国内回复时,宋武一行抵达了关北。 和之前几次北上不同,这次宋武乘坐专列前来,除护卫外,同行随员就有二十多人。沿途停靠车站,打出南六省旗帜,不少记者由此得知宋少帅北上,纷纷涌向车站。虽然列车停靠时间不长,宋武本人和部分随员还是接受了一些记者采访,通过记者纸笔,对外放出他北上消息。 “我和楼长风是亲戚。”宋武对山东一家报纸记者说道:“他夫人可是我表弟。” 看到这篇报道人,皆咋舌。 李三少是宋武表弟?李家和楼家是姻亲,和宋家又是表亲?一时间,李谨言和李家都被推到了风头狼尖。 鉴于楼少帅之前种种表现,记者们不敢去追李三少,只能想方设法从李三老爷嘴里问出个究竟。 自从李锦书出国,李庆云一改往日作风,行事变得低调,如今是将大部分心思都放家化厂经营上,对这些总是时不时会冒出来记者疲于应付。三夫人忙着给李谨铭定亲,是无暇理会他们。府里下人经过初奇之后,也渐渐对这些问个不停记者感到不耐烦了。 “老爷,总要想点办法。” 三夫人把李谨铭庚帖仔细收进匣子里,她看好了两家姑娘,一家是北六省知名乡绅,前朝家中出过五品文官,姑娘祖父还是前清进士,家世匹配得上,姑娘长得端庄秀气,三夫人见过两次,印象很好。另一家家世稍差一些,不过姑娘父兄都军政府里工作,姑娘上过两年学堂,行事大方利落,说起话来爽利却得体,三夫人便也动了心思。 事到如今,三夫人不得不承认,她之前确把李锦书宠坏了。看看人家姑娘,再看看锦书,根本就像是个长不大孩子。 当初送她出国自己还舍不得,如今再看,多亏听了谨言,否则锦书就算能嫁进个好人家,日子恐怕也不会太好过。 娘家和婆家怎么可能一样? 姑娘娘家千好万好,到了婆家,不说如履薄冰,开头一两年也总是要事事注意。 三夫人又想起了李锦画,李老太爷孝也出了,亲家来催几次,锦画出门日子就定六月。这jiejie还没着落,meimei就先出嫁,哪怕三夫人总安慰自己要想开些,却还是忍不住叹气。 “等过了这段日子估计就好了。” 丫头送上热毛巾,李三老爷拿起来覆脸上,又擦了擦手。 “过段日子是什么日子?”三夫人斜了李三老爷一眼“要不老爷去找侄子帮忙…” “不成。”李三老爷摇头“你家里不知道,这几天外头不太平,咱们侄子也不安生,还是少去给侄子添乱。再说又不是什么大事,能应付就应付,应付不了不理不就行了?” “也是。”三夫人也觉得自己之前想法欠考虑了,不该这个时候再给侄子添麻烦。 “仔细想想,侄子帮了咱们不少了。还是娘说得对,人得知足。” 李三老爷提起后院佛堂里老太太,三夫人也点头,将这件事暂时揭过去,转而和李三老爷说起李谨铭定亲事情。 “老爷也看看,这两家姑娘我瞧着都不错…” 三月十四日,宋武乘坐专列抵达关北。 由于一路上大张旗鼓,还特地报纸上提及到达关北时间,北六省军政府想装糊涂,当不知道他是今天来都不行。 楼少帅遇刺事还没查明,牢房里还关着一个宋家探子,宋武又赶这个时候来,光是想想都觉得头大。 “少帅,我也要去车站?” 楼少帅挂上佩剑,拿起手套“不想去,就不去。” 看着一身军礼服,正戴上军帽楼少帅,李谨言摇摇头“还是去吧。” 宋武都报纸上说他和自己是表亲,如今多少双眼睛都盯着,宋武到关北,他不去接站,实有些说不过去,事后又要给某些有心人左牵右扯机会。 鉴于刺杀事件刚过去不久,站台上警卫力量比往日增加一倍有余,荷枪实弹北方大兵,拿着警棍警察,进站出战人群说话声都低了许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