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1第一百七十章 (第2/3页)
白宝琦,还有教育部部长陶成章。 陶部长不是会轻易死心人,自从全国兴办学校议案被搁置之后,老先生依旧四处奔走,还亲自来了北六省几趟,和楼少帅打过招呼之后,带着教育部人一头扎进关北学校。 从蒙学,小说,中学,再到成立不久高等学校,就像是过筛子似,一个也没落下。要不是三所军官学校管理严格,陶部长对办军校热情也不大,恐怕顶着门卫枪口也要闯进去看一眼。 这个时代学者和教育家,身上都带着一种让人不得不敬佩韧性与百折不挠精神,这种不达目誓不罢休劲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国家未来,为了能培养出可以撑起这个民族脊梁英才。 这样人,才是真正学者和教育者,而不是后世某些觍颜自夸砖-家和叫-兽。 教育部一行人即将返回京城之前,李谨言特地拜会了陶老,经过一番恳谈,李谨言激动拍着胸脯保证,陶先生要办学,他一定大力支持! 要钱出钱,要力出力! 陶部长捻须而笑,笑容慈蔼,一派大家学者风范,可不知为何,李谨言心里却突然涌起了一股不太妙预感。 错觉吧? 很,李三少就得知他预感没有出错,陶部长回京后不久,楼大总统就给楼少帅发来一封电报,电报上列出了十五六个人名,全都是关北各所学校中教书先生,有一个还是关北子弟小学副校长,电报上还写明,这些人是教育部部长指名要。 “父亲说,你亲口答应了陶部长。” 楼少帅似乎也不解,李谨言怎么会这么“大方”当初为了给关北各所学校找先生,他花费精力比办厂时都多。 “少帅,我说我压根不想这么大方,你相信吗?” “我信。” “…”为啥他郁闷了? 此刻李谨言当真是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他真傻,真!单以为陶老是醉心教育学者,怎么就没想到,考中过前清进士,留学过欧洲,历经民国成立,南北对峙再到如今联合政府,能够屹立不倒会是一根肠子人吗? 这简直是光明正大挖墙角,可他这个被挖墙角却是哑巴吃黄连,谁让他亲口答应了陶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楼少帅拍了拍李谨言肩膀,权作安慰,回书房继续处理公事,留李三少一个人对着电报郁闷。 将电报上人名反复看了三遍,李谨言一口郁气也渐渐消散。 陶部长特地把这些人要去,为肯定不是让他们教育部中做事,八成是和之前被搁置办学议案有关。 算算时间,距离上次国会正式召开已经过去一年,当然,展部长和洋人说那些“走过场”不算。很将召开一届国会,上次被搁置议案,不出意外将再次被提及。 目前,各省修建铁路和公路工程初见成效,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热火朝天,宋武回到南六省后,接连给李谨言发来几封电报,宋舟已经答应同李谨言合作计划,南六省经济区正划地筹建。 欧洲打成一团时,华夏正忙着大搞基础建设,扩大耕地规模,兴办厂矿,不少工厂产品都搭着北六省顺风车销往另一块大陆,换回大把真金白银。 历史上,利用欧洲大战期间大发横财壮大实力是美国和日本,这个历史拐了个弯时空中,华夏也同样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机会。 若想让这种发展势头保持下去,一个前提,就是欧洲血流干之前,不要搅合到这场战争中去。 华夏未来走向不是李谨言一个人能决定,他终能做也不过是影响身边人想法,幸运是,这个人是楼逍。 收回心思,李谨言将目光重移回电报上,大总统既然开口了,这些人就得给。仔细想想,能将北六省办学模式推广,为华夏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也称得上是一件幸事。 至于这些先生离开后缺额该怎么补上,只能再想办法。无论如何,办法总是人想出来,李谨言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李三少对着电报长吁短叹时,楼少帅正布置远东和朝鲜下一步作战计划。 朝鲜局势如初计划,陷入了混乱泥淖,西伯利亚目前还不是动手好时机,北六省军队已经攻占伯力,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海参崴。 从伯力通往海参崴沿途村镇陆续被华夏军队进驻,遇上俄国兵,抵抗者一律格杀,投降者全部送进战俘营。 伯力已经建成一座正式战俘营,关押那里除了俄军还有部分平民,他们大多是伯力居民。出于多方面考虑,海参崴没有被攻下之前,这些人还不能离开战俘营。 战俘营中木房和四周栅栏都是俄军战俘建造。从被俘虏至今,他们表现很让人吃惊。没有想方设法逃跑,没有抗拒干活,一到饭点就准时排队,几名尉级军官还向懂俄语兵哥要烟抽,甚至开口要去了几副扑克,说是为了娱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