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序安倍晴明 (第5/7页)
索这一段经历,只能从残存于民间逸闻传说中半神半仙的迷离故事中去探寻,舍此别无他途。 如果以称得上数量庞大、鱼龙混杂的安倍晴明故事集的资料为来源,那么晴明的出生年代可以再上溯百年左右,其先祖是远渡大唐并在大唐辞世的著名遣唐使安倍仲麻吕。他的父亲并非安倍益材,而是安倍保名。 传说他的母亲是栖居在信田森林里的白狐。据《卧云日记录》所载,晴明自己也是“幻化所生” 如此一来,民间逸闻变成了传说,又从传说衍化为晴明故事,谱成“谣曲”进而演变成名为《芦屋道满大内鉴》之类的净琉璃剧。 安倍睛明其人的真实情形到底如何,认真思量,实在是无从捕捉的。 这确实太有趣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其难以捕捉,在讲述平安朝这一独特的时代时,他可以说是位于时代中心的最适当人选。 平安时代,是一个风雅别致而又蒙昧冥暗的时代。 鬼魅也好,世人也好,灵异也罢,都在同样黑暗的氛围中呼吸着。 当时人们还深信,在建筑物及路口的阴暗处,就存在着鬼魂与幽灵。 在平安时代,安倍晴明,打个比方说吧,就是那黑暗当中。悄然发散着钝拙光亮的金色,是在昏冥之中呼吸着的、微乎其微的金色之光。对此,鬼魅也罢,世人也罢,幽灵也罢。都屏息凝视着。 我脑中浮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从黑暗中抬头望去,天际浮现出一轮清澈的蓝月亮,在月亮旁边,有一片云彩漂浮着,闪烁着光华。 这轮明月。 明月的清辉。 或者那银色的云朵。 就是安倍晴明。 当然,这仅是一种意象,自然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不过,安倍晴明这个人物,每当为他神驱意弛时。不知怎的,在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对此画面,我想再展开两句。 不必以翔实的史料为根据,也不去顾及已经定型的人物形象,只是从鱼龙混杂、为数众多的迷离故事出发加以叙述,这种方法,对于阴阳师安倍晴明这个空前绝后的人物而言,我以为是再恰当不过的。 三“就到此为止了。”博雅对晴明说。 从那之后,几近一月,博雅数次前往堀川,在那里吹起笛子。可是牛车却不见踪影。 “哎呀,博雅,在她来的那些日子里,你就叫人帮忙,叫什么人都成,跟在牛车后面不就成了嘛!你难道没有那样做——”晴明问。 “想是想过,可既然对方连名字都不肯说,再做这种事,总觉得有点不合适。”那种有伤风雅之事,我是怎么都不会做的。博雅说的是这样的意思。 “我至今还记得她当时掀起帘子欣赏月色的玉容,就算她在月光中浮游起来,向天空飞升,我也一点都不会惊奇。”博雅透过屋檐凝望着天上的明月,唏嘘不已。 “在堀川吹笛子的时候,有时候,我能感觉到她的气息清晰地传到我的耳边。”笛子如泣如诉。 对面的牛车静静地停靠着。 在珠帘里,小姐聆听着笛声,静静地吸气、呼气,吐纳着兰蕙之香。她的吐纳声竟然传至博雅的耳鼓。 “我的耳边,似乎至今还留着她当时的呼吸声。”博雅把视线从明月转向晴明。 “接下来——”晴明问。 “接下来,你指什么?”“我的意思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后面的也该讲出来了吧。”“你知道?”“当然。你不是一个会藏藏掖掖的汉子嘛。”“晴明,你不是说我跟傻瓜一样吧?”博雅故意用不大自然的别扭腔调说话。 “我可没说。”“嗯。”博雅举杯近口,说道:“其实呢,晴明——”他把身子轻轻地往前挪一挪。 “十二年后,我跟她再次相逢了。”“呵呵。”“而且就在今天晚上…”博雅说“今晚月色这么美好,来此之前,我吹着笛子信步到了堀川桥旁。”博雅自言自语,自己会心地点点头。 博雅走出自家宅邸,大气中充溢着梅雨将逝的气息。 天空中,云幔四散飘飞,月亮探出头。 随着云团飘动,月亮忽隐忽现。 夜晚的空气,饱含着湿气,但博雅的笛音仍极有穿透力。 “走到堀川桥边,不由回想起当初那位小姐的风韵。 于是就在那里吹了一阵笛子。“吹了一阵子,博雅忽然注意到什么。 “奇了,晴明,柳树下竟然停着一辆牛车——”博雅的声音高起来。 “每当我无比怀恋当初时,就往堀川一带走走,这种事以前也常有,今天晚上并非初次。而且,就我本心而言,根本没想过能跟她再次会面。”博雅把笛子停在唇边,敛声屏气。 牛车旁只跟着一位杂役。 脸形还有点熟悉。 “难道…”博雅头脑中涌现的只有这个词。 难道真有这种事吗——心中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博雅的脚步自然而然朝着牛车的方向走去。 博雅在牛车前站住了。 还是那部吊窗的牛车。 “博雅大人…”从帘子里传出了声音。 那是十二年前听过的女子的声音。 “是您…”“久违了。”细柔的声音说。 “听到暌违已久、令人无时或忘的笛声,我又赶到这里来了。博雅大人也在这里——”“我也没想到能与您再次相见。”“美妙的笛声一如往昔。我听过之后,有一种在月光中朝着上天飞升而去的感觉。”“您的声音,一如我的记忆,丝毫未改啊!”博雅话才出口,但闻帘子里传出了难辨是叹息还是浅笑的声音。 “过了十二年,女人变化很大…”女子低低的嗓音喃喃着。 “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