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鬼之笛 (第4/5页)
笛彻夜。”就这样,每逢月出之夜,他就来到朱雀门,跟楼上的人影吹笛,合奏为乐。 博雅吹起笛子,楼上总有笛音与之呼应。 “见彼笛音绝佳,故试换而吹之,果世之所无者也。”互换笛子吹起来,声音实在太动听了,美得难以言状。 “其后,每月明之时即往,相会而吹笛,然并不言及归还本笛事,遂终未相换。”结果,这支笛子最终没有换回去,成了博雅的至爱。 后来,博雅逝世之后,天皇把此笛收入宫中,让当时擅长吹笛者吹这支笛子,结果,没人能用这支笛子吹出乐音来。 后来的后来,有一位名叫净藏的笛中高手出现了。 天皇让这位净藏吹博雅的横笛,居然吹出无比清越的声音。 帝有感于此,慨叹道:“闻此笛主得之于朱雀门边。净藏可至此处吹也。”他这样吩咐净藏。 在一个月色明朗的夜晚,净藏来到朱雀门下,吹起了笛子,此时,从那边的城楼上传来赞叹声:“此笛犹然佳品哉。”声音十分洪亮。 净藏把这一情形禀告了天皇。 “难道它确实是鬼笛吗?”据说,天皇当时是这样答复的:“此笛,名叶二,天下第一笛也!”笛管部分有两片笛叶,一片朱红,一片靛青,传说每天清晨都有露珠点缀,故得此雅名。 有关源博雅的逸事趣闻还有很多。 博雅还撰写过不少有关音乐的著作,如《长竹谱》、《新撰乐谱》等。 在这些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在一篇跋文里,博雅写下这样的文字:余案《万秋乐》时,自序始至六帖毕,无不落泪也。予誓世世生生在在所所,生为以筝弹《万秋乐》之身。凡调子中《盘涉调》殊胜,乐谱中《万秋乐》殊胜也。 关于《万秋乐》这一曲子,在他进行编撰的过程中,自演奏序章起,至第六帖演奏完毕,一直泪流不止。不管生于何世何代,不管出生在什么地方,他都祈望生而为执筝演奏《万秋乐》的乐人。 这段文字真称得上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好曲子。并不是说,任何人闻之都会肝肠寸断、泪流不止,博雅传达的只是自己的意趣。 “至少我必定会泪流不止…”不管他人怎样,至少在对晴明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仿佛能听到博雅这样的表白。这是何等的感人啊。 或许,弹奏两次就哭上两次,弹上十次就泪流十次,哪怕弹上一百次也会上百次落泪,无一例外。 博雅就是这样一个多情的赤子。 当我们为源博雅这一人物而心驰神往时,浮现在心中的。是“无为”这个词语。 无为——比方说吧,当博雅出生时,天上奏起美妙的音乐,这自然不是博雅命令上天所为。在博雅诞生之际,天地自动奏起华美的乐章,表达贺祝之忱。 博雅吹起笛子,屋顶的兽头瓦落下来,博雅也并不是为了让兽头瓦落下来才吹起笛子的。 当博雅吹起筚篥。式部卿宫驱使的暴徒们放弃了刺杀博雅的念头。也并不是博雅特意而为的。 盗窃者将所盗之物如数归还,博雅吹筚篥也并不是为此而预谋啊。 朱雀门之鬼,将博雅的笛子跟自己的笛子调换,也并非博雅执意于此。 博雅只不过是听任内心的召唤而吹起笛子罢了。 闻此而情动于中,不过是鬼卒明心正意,天地有感于斯。甚至连无心之兽头瓦亦会跌落,精灵闻之雀跃罢了。 在将安倍晴明与源博雅这个人物进行比较时,或许这就是两人最大的差别吧。 天地的精灵,还有鬼魅们,因着晴明的意志而感应,而灵动。可是。在博雅出现的场合,鬼魅与天地的精灵是。 按照自身的意志而行动的。 而且,对于自身这一能力,博雅自己似乎从来没有一丝觉察,让人无法不顿生好感。 甚至,我们都愿意去这样猜测:在人的内心深处,总会栖宿着某些不好的情感,比如嫉妒、怨恨、恶念等,而博雅终其一生,都不会在心中发现它们的存在。 或许,近乎愚痴的仁厚、忠诚,总是位于这个男子的生命中心吧。 源博雅这个人物所独有的风姿行止,根源正在于此吧。 源博雅这人间罕有的宝物,推想起来,在他至哀至痛之际,总会毫不遮掩、回避,而是径直表达伤感,一任泪雨滂沱吧。 没错,博雅其人是特别可爱的。 在男性所修持得来的风韵情趣中。如果再加上源博雅这个人物独有的可爱,岂不是锦上添花吗?三月夜。堀川河边。一个法师模样的老人在行走。 月光将这位老法师的影子清晰地投射在地面上。看上去。他身上的衣物皱皱巴巴,脏兮兮的,到处都是破洞。 与其说是衣服,不如说是沾满泥浆的褴褛,随意披挂在他的身上。 白发,白须。 白发像一蓬乱草缠在头上,满脸皱纹。只有眼睛炯炯有神,闪着光芒。 那是一位鸡皮鹤发、眼神锐利得可怕的老人。 看不出他抱着什么目的在这一带闲逛。 他只是在缓缓地漫步。 这时。老法师停住了脚步。 “哦嗬…”笛子的声音飘了过来。 老法师抬起脸仰望上天,笛子的乐音在夜风中飘散着。 好像从头顶上倾泻下来的月光,经着与夜色的接触,发酵了,静悄悄地发出一种无比纤细而清亮的声音。 听起来。仿佛是从远处的什么地方传来的。 “真好听啊。”老法师自言自语。 如果乐手是寻常之辈,在乐音传到这里的时候,声音会被风吹散,断断续续,直到在夜色中消失。 可是,即使听上去是那么淡淡的,细细的,笛子的声音一直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