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_墓地和法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墓地和法院 (第8/8页)

彻底地有恃无恐了,充分地享受着一次又一次胜利的狂欢。

    他们还在不断炫耀自己的有权势背景。例如那个朱某发表了他与原中共深圳某工业区退休书记的谈话,其中他对那位书记的谄媚、奉承、吹捧、歌颂,很少有怕羞的读者能够读得下去。他又借那位书记之口,歪曲书记的原意,说巴金“不得好死”并把这四个字用在标题上。那时,正好是巴金老人在病床上度过百岁寿辰。

    聊可宽慰的是,这次他们暂时没有对付巴金老人。我把他们朝我这边引了一引,好让中国读者少看一次鞭挞百岁尊长的凄惨图景。

    我曾请教过两位北京的法学家:我没有收受过所谓“豪华别墅”的寸土片瓦,他们却在国家的官方媒体上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谣诽谤,海外媒体大量转载,结果反而是我败诉,他们胜诉,中国的法律就这样了吗?

    一位法学家说:“这可能是cao作上出了问题。你有名,却也只是一个外地的个体文人,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来起诉政府主管的机关公务人员,也不摸一摸水浅水深…”

    另一位法学家打断他,说:“更可能是法学观念上的问题。不少中国法官相信了一种时髦的说法,认为中国名人不够成熟,因此法庭应该故意容忍一些诽谤,促使名人成熟。”

    “百岁老人也不够成熟吗?”我问。

    他们一愣,随即苦笑了。

    我随即正色说了一段话:“中国名人确实不够成熟,但肯定要比中国法律成熟。因为在名人受难的时代,法律没有出现。法律重新下地走路,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当然,比名人和法律都成熟的,是那帮人。”

    有人说,不管是为巴金老人还是为了我们自己,都不必反驳那帮人。

    美籍华人陈栎之先生送来一副漂亮的对联:

    清雅之口,何必驳难无稽之谈;

    超世之笔,岂可描画驱鬼之符。

    我回答说:“他们当然不是我们的文化对手,却是我们的生活空间。”

    江汝祺教授在旁听了一笑:“生活空间?你没听说大家都在进入虚空间吗?假酒、假药、假文凭、假记者层出不穷,盗版者敢于公开批判反盗版,造谣者敢于以造谣者的身份上电视,全都侃侃而谈、笑容可掬。民众已经适应他们,我们已经斗不过他们。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升任一座城市的文艺主管。说不定,他们不久以后还会发表文章,说你的叔叔并没有屈死在“文革”之中,至今还活着,住在格陵兰岛你的又一套豪华别墅里…”

    “更麻烦的是巴金老人,”我接着他的口气说“过不了几年,很可能有人把他算作文化大革命的领导者,否则他为什么提出要建“文革”博物馆?”

    我们边说边摇头,是啊,到那时,真实的历史都已埋进墓地,默然无声。他们现在已经是法庭上的“惟一证人”传媒间真正的“公众人物”城市里的“文艺主管”到那时,更是一言九鼎。

    倒是几天之后的一个电话,稍稍唤回了我的一丝乐观。

    电话里传来年轻的声音:“余老师,您完全赢了!”

    一问,原来是一群大学生在某省卫星电视里看到我的两个被告在信口放言。学生们在电话里你一言我一语地抢着说:“他们太掉份了。从衣着、口气、手势、站相、坐相,都没法看,没法听。”

    下一代心中的输赢,在生命形态上。

    这些孩子早就热衷于虚空间里的网络游戏,但虚空间并不接受一切虚拟,反而能在高速变换的节奏中轻易地唾弃一切恶劣虚拟、低智虚拟、破陋虚拟,直接敏感生命的本体信号。

    “你们听清楚他们说什么了吗?”我问。

    “闻到一股不好的气味就应该立即掉头,哪有心思去品味?”他们说。

    他们竟然觉得,一个人的“气味”比什么都重要。也许,事情就这么简单。

    下一代的这种态度,反倒有可能绕过历史迷魂阵,直问天性、良知和审美直觉,从而留下人类最珍贵的一点东西。或许,这也可以算作历史墓地边的新世纪法庭?

    我们不能对下一代有太高的期许,但可以肯定,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不会有兴趣跟着去做历史的盗墓贼、中国的新纳粹。

    这是我经历多年考察后对中华文明整体路向建立的某种信心,广大读者都知道。

    就在这种一直缥缈而摇曳的“信心”中,我爸爸去世了。

    自从上次摔跤后,他很少外出走动。这天他想走走了,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捧着保温茶杯,自己悄悄地下了楼。看到墙边黑板报上有通知,居民委员会办公室里在开一个老年人的会,他想去听听,便朝那里走去。纔几步,又摔跤了。

    这次摔跤是致命的,他再也没有起来。

    对我而言,爸爸走的真不是时候。

    我早就想过,我们做子女的无法决定父母亲走的时间,却可以努力让他们走得放心。这些年见到爸爸身体日渐衰弱,我总把我和妻子的真实处境瞒着他,骗得他放心。现在他一走,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回头一看,全都知道了,心情一定很坏。

    他终于知道,我这些年是在骂声中度过每一天的,年年都成为中国文化界被骂得最多的人。

    那三个字,由祖母构建、由他裁定的我的名字,成了这片土地上什么样的闲夫走卒都能来咬一口、啄几嘴,又都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诀。

    爸爸一定会在冥冥中焦急地问:“他们究竟是谁?”

    我会告诉他:“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确确实实养育了一个比较有“人缘”的儿子,竟有那么多人甘愿抹黑了脸为他的生命行为作注解。因此,顺带又养活了那么多人。”

    这是普济众生。那就放心走吧,爸爸!我为你诵经。

    经曰:“菩提萨cuiy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gui碍,无盘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这就是祖母念了一辈子的《心经》。

    我把这一段的意译为——

    大菩萨,

    大智妙,

    引渡彼岸,

    无所不了:

    了却牵挂滞碍,

    了却恐惧烦恼,

    远离颠倒假想,

    走向清净寂寥。

    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我的意译是——

    去吧,去,

    到彼岸去;

    一起超度,

    大觉大悟!

    好了爸爸,去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