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惊痫第三 (第2/3页)
热,为卧不悟,手足掣 ,善惊,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如有此,非复汤抓所能救,盒饭时灸之。论曰∶若病家始发便来诣师,师可诊候,所解为法作次序治之,以其节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经杂治无次序,不能制病,病则变异其本候,师便不知其前证虚实,只根据后证作治,亦不得瘥也。要应精问察之,为前师所配根据,取其前踪迹以为治,乃无逆耳。前师处汤本应数剂乃瘥,而病家服一两剂未效,便谓不验,以后更问他师,师不寻前人为治寒温次序,而更为治,而不次前师治则弊也。或前已下之,后须平和疗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温失度,后人应调治之,是为治败病,皆须邀射之,然后免耳。 不根据次第,及不审察,必及重弊也。 龙胆汤 治婴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温壮,四肢惊掣,发热大吐 者。若已能进哺,中食实不消,壮热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惊痫,方悉主之。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小儿龙胆汤第一。此是新出腹婴儿方,若日月长大者,以次根据此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魃气者,可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多少也,一百日儿加三铢,二百日儿加六铢,一岁儿加半两,余药皆准耳。 龙胆 钩藤皮 柴胡 黄芩 桔梗 芍药 茯苓(一作茯神) 甘草(各六铢) 蜣螂(二枚) 大黄(一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为剂也,服之如后节度。药有虚实,虚药宜足数合水也。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儿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为三服;儿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为三服;儿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尽以五合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大黄汤 治少小风痫积聚腹痛夭矫二十五痫方。 大黄 人参 细辛 干姜 当归 甘皮(各三铢) 上六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之如枣许大,日三。 白羊藓汤 治小儿风痫,胸中有痰方。 白羊藓(三铢,即白藓皮) 蚱蝉(二枚) 大黄(四铢) 甘草 钩藤皮 细辛(各二铢)牛黄(如大豆四枚) 蛇蜕皮(一寸) 上八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尽而痫不断者,可更加大黄、钩藤各一铢,以水渍药半日,然后煮之。 增损续命汤 治小儿猝中风恶毒,及久风四肢角弓反张不随,并 曳僻不能行步方。 麻黄 甘草 桂心(各一两) 川芎 葛根 升麻 当归 独活(各十八铢) 人参 黄芩 石膏(各半两) 杏仁(二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六升煮麻黄,去上沫,乃纳诸药,煮取一升二合,三岁儿分为四服,一日令尽,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石膏汤 治小儿中风,恶痱不能语,口眼了戾,四肢不随方。 石膏(一合) 麻黄(八铢) 甘草 射干 桂心 芍药 当归(各四铢) 细辛(二铢) 上八味 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纳余药,煮取一升,三岁儿分四服,日三。 治少小中风,状如欲绝汤方∶ 大黄 牡蛎 龙骨 栝蒌根 甘草 桂心(各十二铢) 赤石脂 寒水石(各六铢)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纳药重半两煮,再沸,绞去滓,半岁儿服如鸡子大一枚,大儿尽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药无毒可每日二服。有热加大黄,不汗加麻黄,无寒水石,朴硝代之。 二物石膏汤 治少小中风,手足拘急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碎) 真珠(一两) 上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纳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 桂枝汤 治少小中风,脉浮发热自汗出,项强,鼻鸣,干呕方(即伤寒篇,本方见于十一) 二物驴毛散 治少小新生中风方。 驴毛(取背前交脊上会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 麝香(二豆大) 上以乳汁和,铜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为末。小儿不能饮,以乳汁和之,苇筒贮泻着咽中,然后饮乳令入腹。 茵芋丸 治少小有风痫疾,至长不除,或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言语不便者,服之永不发方。 茵芋叶 铅丹 秦艽 钩藤皮 石膏 杜蘅 防葵(各一两) 菖蒲 黄芩(各一两半)松萝(半两) 蜣螂(十枚) 甘草(三两)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小豆大,三岁以下服五丸,三岁以上服七丸,五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可至十五丸。 镇心丸 治小儿惊痫百病镇心气方。 银屑(十二铢) 水银(二十铢) 牛黄(六铢) 大黄(六分) 茯苓(三分) 茯神 远志 防己 白蔹 雄黄 人参 芍药(各二分) 紫石英 真珠 防葵 铁精(各四分) 上十六味,先以水银和银屑如泥,别治诸药和丸。二岁儿如麻子二丸,随儿大小增之。 一方无牛黄。 丹参赤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