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王世子 (第3/4页)
士,他们不能进入国家最高学府,也不能在乡饮酒礼中充当宾、介。诸侯国刚开始建立学校的,?对新制成的礼乐之器要杀牲祭之,并涂以牲血,祭时要用束帛。然后举行释菜礼,此后没有歌舞演出,也用不着分发舞具。礼毕,在东序招待来宾,用一献之礼,没有槟相,没有合语,简单完事就行了。以上为《教世子》节。 夏商周三代的国君在教育太子时,一定要用礼乐。乐,可以陶冶精神;礼,可以美化外表。礼乐互相渗透于心,表现于外,其结果就能使太子顺利成长,养成外貌恭敬而又有温文尔雅的气质。设立太傅、少傅来培养太子,目的是要让他知道父子、君臣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太傅的责任是把父子、君臣之道讲说明白并且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少傅的责任是把太傅所讲的、所做的给太子仔细分析使之领会。太傅、少傅、师、保,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太子左右,形影不离,所以他们讲的内容太子都能够明白,而太子的美德也就容易培养成功。师的责任,是把古人的行事说给太子听,并分析其善恶得失,使太子懂得择善而从。保的责任,是谨言慎行,以身作则,以此来影响太子,从而使太子的一言一行都合乎规范。古《记》上说:“虞夏商周四代,有师、保、疑、承作为太子的辅佐。设立四辅及三公之官,不一定全套都设,有合适的人选则设,否则就不设,宁缺勿滥。”这话的意思是说设官必须任能。君子说:“太子的道德非常重要,太子的道德养成了,负责教育太子的师保也会被人尊重;负责教育太子的师保受人尊重,则百官正直;百官正直,就会国家大治。这是指太子有朝一日为君而言的。”仲尼说:“从前周公代替成王处理国事,治理天下,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规定搬了出来,要求自己的儿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时做到,这是为了使成王养成好的品德。听人说:‘作臣子的,如果牺牲自己但却能为国君带来好处,这样的事就值得做。’何况仅仅是暂时改变一下身份就能使国君从中得到好处呢?周公自然是乐于这样做的。”所以,懂得了如何做人的儿子,然后才可以做人的父亲;懂得了如何做人的臣子,然后才可以做人们的国君;懂得了如何侍奉他人,然后才能使唤他人。成王年幼,不能即位,把他作为太子来培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周公才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规定搬了出来,要求本来不是太子的伯禽遵守,让伯禽整天和成王在一起,就是想叫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国君和太子的关系,从血缘来讲是父亲,从尊卑来讲是国君,既有为父之亲,又有为君之尊,然后才能统治天下,由此可见,培养太子不可不慎重。做一件事情而能同时得到三个好的结果,只有太子一人而已,这是指太子在太学里不摆架子,不自命不凡,而是按年龄大小来和同学们叙礼之事而言。所以,太子在太学中按年龄大小与众叙礼,国人看到后,说:“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与我们按年龄叙礼’,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太子有父在就礼当如此。”于是众人也就懂得父子之道了。这是第一个好结果。第二个,有人会问:“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与我们按年龄叙礼,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太子在有国君在的时候就礼当如此。”于是众人也就明白君臣之义了。第三个,还有人会问:“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与我们按年龄叙礼,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年幼者应当尊敬年长者。”于是众人也就明白长幼之间的礼节了。所以说,父在,:太子就是儿子;君在,太子就是臣子,一太子具有儿子和臣子的双重身份,所以他既要尊敬国君,也要热爱父亲。所以要教育他如何处理好父子关系,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如可处理好长幼关系。父子、君臣、’长幼的关系处理得好,一然后国家才可以得到治理。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乐正负责太子的学业精进,太师负责太子的道德培养,造就二个德业卓绝的领袖,天下便会得到太平。”《周公践昨》说的就是太子。以上是 庶子的政务是管理国君的族人,用孝梯、睦友、慈爱的伦理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父子关系的含义,长幼之间的礼节。国君的族人朝见国君,如果是在内朝,则面向东,以北为上位;朝臣中如有地位尊贵者,其位置顺序也只按照年龄辈分排列,由庶子负责安排,即令是贵为上卿,其位置也要在父兄之后。如果是在外朝,那就要以官爵的高低排列位置,由司士具体负责。如果是在宗庙之中,位置的排列如同外朝,根据爵位的高低和官职的不同,由宗人负责给他们分派差使。但是,祭祀中的登堂分食祭品、向尸献酒、饮奠解,这些事一定要由国君的嫡长子来做。遇到国君的丧事,则按照丧服的精粗排列顺序,即令是国君族人的丧事,也照此办理,由孝子领头,其后按亲疏关系逐个往下排。如果是国君与族人宴饮,就要由异姓的人作宾,由膳宰代理主人,以便酬醉尽礼。至于席位的座次,国君对其父辈兄辈,还要按辈分年龄来排。合族聚餐的活动,按照族人与国君的亲疏关系,每隔一世则递降一等。族人如果随军外出,要守卫在行主旁边。国君如果有出国活动,庶子留守国内,就要派公族中没有职事的人守卫宫庭,派公族中的嫡子守卫太祖之庙,派诸父辈守卫路寝,派诸子辈守卫亲庙,派诸孙辈守卫燕寝。同一高祖的子孙,只要高祖的神主尚未迁出,即使有的族人已沦为平民,遇到举行冠礼、娶妻,一定要向国君察告,有丧事也要讣告,到了小祥、大祥之祭,也要察告。族人之间的互相往来,应该吊唁的不去吊唁,应该戴免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