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_曾子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曾子问 (第6/6页)

到父母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回答:“那就要先把国君的灵枢送到墓地,下了棺就可以回自己家料理丧事,不必再等孝子封土、谢宾、谢乡人了。”曾子又问:“父母的灵枢已经出殡上路,这时候突然听到国君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答道:‘万先把父母的灵枢送到墓地,下棺之后,就连忙改换服装去奔国君之丧。”

    曾子问道:“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却是大夫,其祭礼该如何进行呢?”孔子答道:“用大夫的礼,备少牢祭于宗子之家,祝辞要说”孝子某代替介子进献供品祭祀。’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别的国家,而庶子爵为大夫,祭祀的时候,祝辞就要说:‘孝子某让介子某代行祭祀。’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就要简化程序,不厌祭,不旅酬,不祝福,不绥祭,祝词中不讲以某妃配食的话。主人向宾劝酒,宾取过酒杯放下,不举杯进行旅酬、祭的末了,也不向来宾分赠祭rou。庶子对来宾致辞说:‘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现在他国,派我代行祭祀,并让我向诸位致意。

    曾子间道:“宗子有罪逃到他国,没有爵位的庶子还留在国内,可以祭祀祖先吗?”孔子答道:“可以祭的。”曾子又问:“请问该怎样祭呢?”孔子答道:“庶子可以在朝着祖先墓地的方向上筑坛,一年四季按时祭祀。如果宗子己死,则可以先到祖先墓地把情况享告一番,然后在自己家中进行祭祀。因为宗子已经不在,所以祭祀就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但不得自称‘孝子’,直到身死为止。子游的那帮学生中,有以庶子身份祭祖的,就是照此道理办事。如今庶子的祭祀,根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成了胡闹乱来。”

    曾子问道:竺祭祀时非得有尸不可吗?像厌祭那样也可以吗?”孔子答道:“祭祀成年的死者,一定要有尸。尸必须以同昭或同穆的孙辈充当。亲孙子如果幼小,充当尸时可以使人抱着。如果没有亲孙子,可以从同姓的孙子辈中挑选一个。祭未成年而死者,一定要采用厌祭,因为他们还没有成人。祭成年死者而无尸,那等于把他们当作荡来看待了。”孔子又说:“厌祭有两种,一是阴厌,一是阳厌。”曾子间道:“祭荡的礼数简单,什么叫阴厌、阳厌?”孔子答道;“宗子没有成年而死,其他庶子是不能作他的后嗣的。在为其衬庙而举行的吉祭时,用一条牛作牺牲。但因为他是未成年而死,所以不举肺脊,没有所姐,没有玄酒,最后也不报告养尸之礼完成。这就叫阴厌。凡其他未成年而死者,以及死而无后者,都祭于宗子之家,把祭品摆设在室内的西北角,把酒蹲设在东房。这就叫阳厌。”

    曾子问道:“出葬已经发引”柩车已经上路,这时忽然日蚀,礼数有什么变化吗?或者没有任何变化呢?”孔子答道:“从前,我跟着老耽在巷党助人送葬,柩车也已上路,突然发生日食。老耽喊道:‘丘!把灵枢停下,靠着路的右边停放,都不要哭,静以待变。’等日蚀过后,柩车又继续前进。老耽说:‘按礼就应这样做。’葬毕返回,我就请教老耽:‘柩车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日蚀这种现象,谁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与其在路旁等候,还不如继续前进呢。,老耽说:‘诸侯去朝见天子,每天日出而行,傍晚太阳尚未落山就找个地方休息,并且祭奠随行的迁庙主。大夫出使,也是每天日出而行,太阳未落就找个地方休息。灵枢不可在天亮之前就出殡,也不可到天黑下来才止宿。披星戴月而赶路的,大概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丧的人吧。刚才日蚀,天空一片黑暗,我们怎么会知道天空不定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星星呢,那样岂不成了披星而行了吗?再说,君子行事依礼,总不能使别人的亲属有遇上灾祸的危险呀。’我听老聘讲的这番话。”

    曾子问道:“奉国君之命出使他国,不幸而死于主国馆舍,礼书上说:‘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可是九使者所到之国,该国的接待部门总是要为使者安排住处的,这可以看作就是公家招待所了,那么,所谓‘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怎么解释呢?”孔子答道:“这个问题提得好!住在卿、大夫、士之家叫做私人招待所。诸侯建的宾馆和国君指定的下榻处叫做公家招待所。所谓‘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指的就是这些地方。”

    曾子问道:“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死后,在园子里挖个坑,坑的四周用砖砌上,然后用‘机’把尸体抬去下葬,这是由于路近的缘故。如果墓地较远,其葬法该怎样办呢?”孔子答道:“我听老耽讲过:‘从前史佚有个儿子死了,年龄也是八到十一岁,墓地较远。、召公对史佚说:“你干嘛不先在家里将尸体成硷入棺呢?”史佚说:“这是违礼的事,我怎么敢呢?”召公就在周公面前讲了此事,周公表态说:“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史佚就照召公说的做了。’埋葬下荡而在家成硷入棺,是从史佚开始的。”

    曾子问道:“卿大夫将在国君的祭祀中作尸,已经接受邀请并斋戒了,这时突然有家门内齐衰之亲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要从家里出来,住在国君的公馆里等待祭祀,这才合礼。”孔子又说:“尸出门时,或戴弃,或戴冕,这要看他这个尸所代表的祖先是何身份而定;卿大夫士在路上遇到尸,都要下车致敬,而为尸者也须凭轼答礼。尸出行,一定有在前开道的人。”

    子夏问道:“居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就不可拒绝战争的征召,这是礼当如此呢?还是当初有关部门的权宜之计呢?”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在夏代是在入殡之后就不再上班,在殷代是在下葬之后就不再上班,在周代是在卒哭之后就不再上班,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孝子专心致志地守孝三年。古《记》上说:‘作为国君,不可强迫臣子抛开丧亲的哀痛;而孝子本人,也不可自己忘掉丧亲的哀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子夏又问道:“如此说来,战争的征召不可拒绝这件事是不合礼的吧?”孔子答道:“我听老腆讲过:‘从前鲁公伯禽在卒哭之后就兴兵征伐,那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人,在居父母之丧期间为了私利而从事战争,我就不知其原因何在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