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第3/4页)
李隆基是唐明皇的本名,天子之讳,臣子若不经意道及一字,都是大不敬罪,河况这样提名道姓,一时把杨贵妃吓傻了! 安禄山这种态度,可见根本没把皇帝威严放在眼里,自己这个贵妃娘娘更镇不住他了。 这眼前亏却是吃不起,因此大声叫道: “来人哪!快召禁卫军进来,把这胡狗绑去砍了!” 她这一叫,安禄山也感到不妙,好歹这是禁宫,自己再狠也是一个人,这个地方久留不得。 想着也往后退,他这一退,杨贵妃的胆子也大了,抓起一个水晶盘。盘中放著两个真腊国进贡来的木瓜,朝安禄山丢了过去。 她的劲儿弱,沉重的水晶盘飞出没多远就掉下来了,掉在地上,跌得粉碎,而那两个木瓜倒是飞了过去,安禄山伸手抓住一个,却被另一个打在身上,噗的一声碎了。 木瓜打在身上并不疼,可是那汁水却淋了一身,这使安禄山更火了,回手把木瓜也砸了过来,却击在杨贵妃的头上,安禄山的劲儿多大,这一砸还得了,杨贵妃当时被打倒下去。 安禄山见闯了祸,不敢再在宫里逗留,匆匆逃出宫去,因为他常常出入禁官,门口的禁卫都认得,见他一身狼狈,还打笑了他几句。 安禄山在人前还得敷衍著,回到自己的府中,立刻带了几个心腹,骑了快马,一迳奔回范阳去了。 因为他是大红人,连禁宫都出入无阻,四城自然是由他通行了,所以安禄山倒是未受拦阻。 等到皇帝得知宫中闹事忙赶了来,好在杨贵妃只是被击昏过去,经宫女施救后亦已醒了过来,在皇帝面前,哭诉安禄山无礼,心谋不轨等等的罪行… 皇帝却是明白的,他对杨贵妃与安禄山不乾不净的事也有所风闻,但是他只有装糊涂。 杨贵妃正当盛年,皇帝却已是老人,某些方面,实难满足她,所以她偷偷嘴,只要不闹到外面去,把宫中人的嘴封住,不闹笑话就行了。 皇帝不知道安禄山跟她是怎么闹起来的,他也不去过问,反而借机会把杨贵妃训斥了一顿,说她自己不加检点,过于放纵,才造成安禄山如此胆大妄为,若是杨贵妃本身端庄,安禄山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跑到后宫来打人吧!这件事到此为止,不许再追究了,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否则将会成为笑柄。 杨贵妃也知道自己理屈,更知道事情不宜扩大,暗地里,皇帝可以装聋扮哑,但若公开闹开来,即使抓了安禄山,问明内情,砍了他的脑袋,自己也将遭殃。因此她不但忍受了下来,而且从此也乖多了。 皇帝装作不知道这件事,自然也没有派人去抓安禄山,甚至于他两天不朝,还以为他畏罪不好意思,更没著人去找他,他想等过了几天。 一直不去降罪,他必然心生感激,自动来谢罪,那时再好好地安抚他一下,则此人必然誓死劾忠大唐。 只要安服了他,自然也就可把胡人给抚住了,再有胡人的铁骑为后盾,那些骑兵悍将,跋扈的兵镇节度使,一个个都得乖乖的听皇帝的命令了。 唐明皇的算盘打得如意,事实上却不理想,首先是几天后仍不见安禄山,详细一问,才得知他当天就跑了。 这一跑才使皇帝不太放心,当初把他骗到长安来,是有意留之为质,后来因为他太恭顺,才放松了监视,极尽其笼络手腕,看他为长安的繁荣所迷,认为他已乐不思蜀了。 那知他还是跑了。 人跑了,皇帝本来也不想抓他,但鸟儿出了笼,就很难再望他回来了,皇帝自然也不会傻得下达旨意去召他上长安,他若抗旨不遵,那就是抓破脸来了,为今之计,只有先安抚住他,再图别计。 于是皇帝下了一道旨意给他,旨意中说他在京师伴驾,君臣颇为投契,一旦远离,颇为思念,并加封太子少保,坐实他乾殿下的地位,还赏赐了不少东西,派个专差送了去。 安禄山心中有愧,对于皇帝的如此宽容倒是更觉惭然,而且他从差官的口中,打听了一下,知道他在后宫闹的事没有张扬出来,算是安了心,本来已作了谋反的准备,倒是安顿了下来。 不过 他静思之后,也知道这是皇帝的镇抚作用,无论如何,他在长安的那些作为是不可原谅的。所以他心中也一直在嘀咕著,看看皇帝下一步如何行动。 果然没多久,皇帝不但加强了一些亲信将领的军备,而且也饬令太子去cao演新军,扩大徵兵,作了战争的准备。 安禄山知道这多半是为了自己,纵然不是要征伐自己,也是要防范自己,与其等皇帝准备好了来对付自己,倒不如先发制人。 再者,他对杨贵妃还著实难忘。 他这儿已在动脑筋,杨国忠及时烧了把火,找了个人,假意通风,说皇帝对他调戏贵妃的事大为震怒,著令太子练军要征讨他,叫他小心一点。 安禄山一紧张,终于起兵叛唐。 安禄山迟早必叛,皇帝心里有数,也在作准备,但是蠢材杨国忠却不知道皇帝的计划,皇帝的计划落了空,也使得大唐的江山一度蒙尘。 从太宗皇帝李世民建立一个空前的大帝国之后,后继的子孙一直没有能安安稳稳地做皇帝。 而且大部份是在内战中,先有武则天乱政变号,幸而有一批忠臣努力保驾,没有叫国祚中断,武氏之后,又有韦后夺政,也没有能乱起来。 但这次的安禄山却是来势汹汹,兵一发直扑京畿,杨国忠的目的是想唆使安禄山去跟太子那一批新兴势力作对的,没想到安禄山的目标却指向长安。 杨国忠烧起一把火头,倒也是经过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