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天下_第十一章三劫之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三劫之气 (第2/3页)

了,面面相觑,谁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晏聪这句话。这些鬼卒的确是迫于形势为了保命才不得不叛主的,若要他们保证不再背叛晏聪,说几句话容易,真真正做到却绝不容易。而晏聪既然提出这一点,显然就不是几句花言巧语就能将之蒙蔽的。

    正不知如何应对时,却听得晏聪哈哈一笑,道:“不用担心,这种事不会再发生了,你们叛离大劫主不是你们的过错,而是因为大劫主他没有能力保护你们!而我,你们新的主人,却能够做到这一点,你们又岂会再背叛我?”

    他说得无比自信。

    众鬼卒松了一口气,细细一想,觉得晏聪的话不无道理。有几个鬼卒本是心中暗自盘算暂时依顺晏聪,以保全性命,日后若有机会再叛离晏聪不迟,此刻听了晏聪这番话,也不由改变了主意,心想与其这样,倒不如静观其变,若此人真的拥有比大劫主更强大的力量,我又何必再叛离他?

    论智谋,以及对人的心理的把握,大劫主恐怕是远不如晏聪了。

    晏聪之所以降服这些鬼卒而没有杀他们,只是图个痛快,所以他对众鬼卒是否真心奉他为主其实并不在意。但见众鬼卒纷纷表示忠诚时,觉得既好笑又有趣。

    正在这时,晏聪的耳边再度响起灵使的声音:“晏聪,你为何还未赶来见我?方才本使见有五色光芒迸现,恐有变故,你立即赶来见我,不得有任何延误!”

    灵使的声音竟隐隐显得有些不安惊惧——

    让灵使不安的正是他所见到的五色光芒。

    乍见五色光芒在远处蓦然出现的那一刹那,灵使的脑海中立时闪过一个人的名字——卜矢子!

    他知道惟有这箭中之神才能射出如此可怕的箭!卜矢子的“五行神箭”的威力,他是再清楚不过了。

    如果仅仅只有卜矢子一人,灵使还不至于如此不安。他与卜矢子曾是多年的老对手,无论是他,还是卜矢子,都没有完全胜过对方的把握。

    但他知道卜矢子的身分,知道卜矢子的身后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

    那就是——灵族!

    没有人比灵使更了解灵族,因为灵使本是灵族中人,后来因故背叛了灵族,转而投靠不二法门。灵族有着极为特殊的背景,极为特殊的使命,因此对背叛灵族者一向是严惩不贷。自灵使叛离灵族那一日起,灵族便立誓要除去灵使,只是灵使自身武道修为已极高,加上他所投奔的又是俨然有势压苍穹的不二法门,灵族才一直没能成功清除叛逆。

    由于灵使投靠了不二法门,本是极为隐秘不为人所知的灵族不得不更为小心谨慎,他们担心灵使向不二法门透露了灵族的真相后,会招来不二法门对灵族的毁灭性打击,不能不忍辱负重,千方百计地隐匿于不为人所知的地方。

    所以,灵使与灵族的仇隙可谓是由来已久,最终的结局或是灵族消除了灵使这背叛了灵族的人,或是灵使借不二法门的力量灭了灵族,除此之外,再无和缓的可能,而这两种结局的到来,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而已。

    单单一个卜矢子,或许灵使并不惧怕,但此时他根本无法确知这一点。而先前他曾由对晏聪的感应中察知晏聪遭遇了绝强的对手,这对手会不会就是卜矢子?

    如果不是,在灵使看来,那就很可能是灵族的其他高手了,而灵使认为后一种可能性显然更大一些。卜矢子以及灵族其他人怎么会在这儿出现?这些年来,灵族中人一直竭力隐藏行踪,很少公开露面,灵使惟一遭遇的一次,就是与战传说在无言渡一战时,卜矢子以五行神箭救下了战传说。而且,那一次灵使所见到的也只是卜矢子的箭,却没有见到卜矢子本人。

    灵使担心晏聪出什么意外,他可不愿刚刚铸就的三劫战体就此消亡,所以立即匆匆赶来。赶过来时灵使也带了一些人马,但那些人如何能赶上灵使的速度?早已远远地落在灵使的后面了,所以才造成灵使独自一人出现在此处的局面。

    现在,灵使最希望见到的人就是晏聪了。

    只要见到晏聪,一则可以不用再担心“三劫战体”就此损失,二来即使是灵族的人发难,他与晏聪联手应对,应该是不会有什么意外了。

    灵使苦盼晏聪之时,晏聪终于出现了。

    当灵使乍见晏聪出现时,大有长出一口气之感。欣喜之余,这才留意到晏聪衣衫破碎,几近赤裸,心头暗吃一惊。

    晏聪恭然行礼,道:“晏聪见过主人。”

    灵使心头虽然因为见到了晏聪而宽慰不少,但口中仍是冷冷地喝叱道:“本使让你速速赶来,为何姗姗来迟?”

    “因为晏聪方才遭遇了武学修为极高的对手的拦阻!”晏聪道:“请主人恕罪。”

    晏聪竟然未对灵使说真话!他不是早已沦落为灵使精神、心灵上的奴仆,视灵使为毕生的主人吗?

    既然如此,他对灵使应该是一切都无所隐瞒才是,为何此时却如此异常?

    而灵使对此居然无所察觉,他竟信以为真,微微颔首道:“看得出那一战必然十分惨烈——对手是什么人?”

    灵使太急于知道对方是不是灵族的人了,以至于对其他的事难免有所疏忽。

    “对方来历蹊跷,好像在乐土还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