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厦门岛 (第1/8页)
厦门岛 厦门是岛。 厦门岛很美很美。 厦门岛的美丽举世闻名。 中国以岛为市的城市并不太多,最有名的也就是香港和厦门。香港的有名是因为它的繁华,厦门的有名则是因为它的美丽。海边的城市多半美丽,如大连、青岛、烟台、珠海,厦门则似乎可以看作它们的一个代表。凡是初到厦门的人,几乎无不惊叹她的美丽。这里阳光灿烂,海狼迷人,好花常开,好景常在。128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岛,到处飞红流翠、燕舞莺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厦门人整个地就是生活在一个大花园和大公园里,至少鼓狼屿必须整岛地看作一个花园或一个公园,而厦门的那些学校,从厦门大学到双十中学,也都是大小不等的公园和花园。即便在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里,全身披挂的厦门也仍不失其少女的妩媚。诗人郭小川就曾这样描述他对厦门的感受:“真像海底一般的奥秘啊,真像龙宫一般的晶莹”“真像山林一般的幽美啊,真像仙境一般的明静”;“凤凰木开花红了一城,木棉树开花红了半空”“榕树好似长寿的老翁,木瓜有如多子的门庭”;“鹭江唱歌唱亮了渔火,南海唱歌唱落了繁星”“五老峰有大海的回响,日光岩有如鼓的狼声”诗人甚至称颂厦门是“满树繁花、一街灯火、四海长风”有着“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厦门风姿》)。可以说,从那时起,厦门岛的美丽,便闻名遐迩。 郭小川说这些话,是在37年前。他赞美的厦门,是作为“海防前线”的厦门,而不是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将近40年过去了,厦门的变化,已非诗人当年所能想象。但不管怎么变,厦门岛美丽如故,温馨如故,妩媚如故,灵秀如故。岂止是“如故”而且“更上一层楼”今日之厦门,不仅是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经济特区,是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而且还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环保城市”走在厦门岛上,你会惊异其洁净;深入厦门生活,你又会惊异其文明。的确,厦门不但美丽而且洁净,不但洁净而且文明。它的街道是洁净的,看不到果皮纸屑;它的空气是洁净的,闻不到废气粉尘;它的声音是洁净的,听不到噪音喧嚣,也少有污言秽语。一个北京的朋友在秋冬之际来到厦门,几天住下来,竟发现衬衫的领子依然干干净净,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更让许多外地人感到高兴的是,厦门的窗口行业大多有着温和的态度和良好的服务。你不会像在北京那样弄不好就被损挨训,不必像在上海和广州那样担心自己是外地人,也不用像在武汉那样随时准备吵架,因为根本就无架可吵。 所有这些,无疑都源自厦门人民的爱美之心。厦门人民是爱美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海上花园”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心灵自然会变得美丽起来。因此,当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厦门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风景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时,便得到了市民们的一致赞同。可以说“厦门必须建设得更美丽”已成为全体厦门人民的共识。 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岛城市去走走,当然会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但,要说清厦门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就不那么容易 一、解读厦门 解读厦门,的确比较困难。 厦门给人的第一印象和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美丽。但美丽似乎不好算作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前已说过,海边的城市多半美丽。美丽是这些城市的共性,而不是其中某一座城市的个性。况且,厦门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也并不同于大连、青岛、烟台、珠海这些海滨城市。看来,美丽并非解读厦门之门。 厦门也没有多少历史文化遗产。在这方面,它远不如它的两个近邻泉州和漳州。泉州和漳州都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却不是。在历史上,厦门原本是下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只是由于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厦门才异军突起,后来居上。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厦门和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一起,成为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49年后,打开了一百年的大门重新关闭。通商口岸变成了海防前线,连天炮火取代了过往帆墙。又过了30年,于戈化玉帛,刀剑铸犁锄,海防前线又变成了经济特区。这些戏剧性的变化,使厦门声誉鹊起,也给厦门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图三十二) 解读厦门不易,解读厦门人也难。同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相比,厦门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很不明显。一个上海人到了外地,往往会显得十分“扎眼”;而一个北京人或广州人到了外地,也比较容易被辨认出来。同样,一个外地人到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也会有一种“异样感”如果是到了上海,还会被上海人一眼就认出是“外地人”然而,一个外地人进了厦门,除标志鲜明的“观光客”外,大都很难被厦门人认出。我自己多次遇到厦门人试图用闽南话与我交谈的事,就是证明。同样的,一个厦门人到了外地,也不会像上海人那样“醒目”甚至还可能会根据他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而视之为“广东人”当然,厦门人没有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或广东人那么多,那么有名,那么被人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厦门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不那么明显,恐怕也是不争之事实。 一个似乎可以用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中国历来就有不少描述各个地方人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的顺口溜,比如“京(北京)油子,卫(天津)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无绍(绍兴)不成衙,无宁(宁波)不成市,无微(徽州)不成镇”;“山东出响马,江南出才子,四川出神仙,绍兴出师爷”等等,描述厦门人的却似乎没有。也许,我们只能从下面这句顺口溜里品出一点点滋味:“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不过,这里说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