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_广州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广州市 (第4/10页)



    广州临南海之滨,扼珠江之口,对于吸收外来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于南梁武帝大通元年在广州登陆,来到东土的。实际上,华南地区的出海口在晋时即已由徐闻、合浦一带移至广州。到了唐代,广州便已以中国南海大港而著称于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这时,广州已设立”蕃坊“,城中外侨杂居,其所谓”蕃邦习俗“,对广州文化的形成,不能说没有影响。可以说,从那时起,广州人对于”蕃鬼“,便有些”见惯不怪“,习以为常。

    不过那时的中国,的的确确是”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远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优越,尤其对于那时来华的”白蛮、赤蛮、大石、骨唐、昆仑“等国,就更是如此。总之,广州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以中国文化的优越感为”底气“的。这也是广州与上海的不同之处。广州是在已有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而上海则是在”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开放和吸收。而且,到本世纪初,广州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已大不如上海:广州进出口的吨位数只有上海的1/4,租界大小则只有上海的1/147。所以,上海的”西化“虽在广州之后,却比广州”彻底“和”地道“。上海除人力车夫一类”苦力“说”洋泾浜英语“外,一般来说只要肯学,英语说得都很好。广州人却喜欢把外来语言”本土化“,发明出诸如”打的“、”打波“之类”中外合资“的词语,或诸如”佳士得“、”迷你“、”镭射“之类中文色彩极浓的译名。广州给人的怪异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这些话语的”不伦不类“引起的。

    但这对于广州人却很正常。广州人的”文化政策“,历来就是”立足本上,兼收并容,合理改造,为我所用“。比方说,他们也用汉字,却坚持读粤音。当年,如果不是雍正皇帝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他们是连”国语“都学不会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发明了一大堆只有他们自己才认识的”汉字“。广州人对待中原文化的态度尚且如此,逞论其他?

    其实,这也是”天高皇帝远“所使然。

    所谓”天高皇帝远“,显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政府不大管得了,二是中央政府不大靠得上。管不了,就可以自行其事;靠不上,就必须自力更生。所以,广州人的自强精神和自主意识也就特别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州和岭南人民正是靠着自己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路,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独创精神几乎已成为他们的”文化无意识“。任何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广州的文化,从饮食服饰、建筑民居,到音乐美术、戏剧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与内地大相异趣。自唐以降,优秀的岭南诗人,多能一空依傍,自立门户;而近代崛起的”岭南画派“,更是锐意革新,独树一帜。岭南画派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兼容西方摄影、透视等方法,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广东音乐则在运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外来乐器,于是便以其宽广丰富的音域和优美嘹亮的音韵深得人们喜爱,享誉海内外。

    实际上,即便广州普通民众的生活,也相当随意和注重个性。广州菜肴、点心、粥面品种之多,堪称中国之冠。除岭南物产丰富、粤人注重饮食外,要求”吃出个性来“,也是原因之一。广州人的穿着,更是五花八门。或讲面料,或讲款式,或讲名牌,或讲新潮,但更多的还是自己觉得怎么好看就怎么穿,或怎么舒服就怎么穿,比如穿西装不打领带,穿皮鞋不穿袜子等(此为广州与深圳之不同处)。相反,穿得过于一本正经,在广州反倒会有怪异之感。一位广州朋友告诉我,有一天,他们单位一个同事西装革履地走进来,大家便开玩笑说:“你什么时候改卖保险“原来,在广州,只有推销员才会穿得一本正经,其他人都穿得随随便便。(图二十六)反正,在广州,衣食住行均不妨个性化。不过有一点则似乎是共同的,那就是总和内地不一样。内地人穿中山装军便服时,他们穿港式衬衫花衣服;内地人西装

    领带衣冠楚楚时,他们把西装当茄克穿。内地人早上吃稀饭馒头时,他们早上喝茶肩地人以”正宗粤菜生猛海鲜“为时尚时,他们却对川菜湘菜东北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外地人一进广州,就觉得这地方吃也好,穿也好,都怪怪的。

    其实说怪也不怪。广州既然是一个远离中原的地方,既然反正也没有什么人来管他们和帮他们,他们当然就会按照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而不在乎北方人说三道四。事实上,即便有”北佬“评头论足,广州人也既听不到又听不懂。即便听到了听懂了,也”没什么所谓“。广州人不喜欢争论而喜欢实干,而且喜欢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干。在广州人看来,北京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许多问题,都是”没什么所谓“的。或者借用一个哲学的说法,都是”假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要说争不出什么名堂,即便争得出,也没什么实际效益。既然如此,争论它干什么?显然,广州人广东人的文化性格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改革开放的原则是”不争论“,而广州人也好广东人也好,都不喜欢争论。

    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广州或广东无思想。恰恰相反,在风云变幻天翻地覆的中国近代史上,广东有着”思想摇篮“的美称。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发出了震惊全国的声音,其影响极为深远。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个对本世纪中国的命运前途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一个出在广东,一个出在湖南,一个出在四川,而不是出在北京、上海,是耐人寻味的。事实上,广东不但出思想家,而且广东的思想家,不是革命者也是革新者,没有一个是保守派。这其实也正是广东文化或日岭南文化的特点,即”生猛鲜活“。生猛鲜活是和枯朽陈腐完全相反的。生就是有生命力,猛就是有爆发力,鲜就是有新鲜感,活就是运动性。生则猛,鲜则活。相反,枯则朽,陈则腐。这也正是一个古老帝国的古老文化可能会要遇到的问题。看来,岭南文化能够具有生猛鲜活的风格,或许就因为它”天高皇帝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