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_北京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京城 (第6/20页)

建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寸金之地的上海,首先考虑的是尽可能地利用地皮节约成本,而满不在乎的北京,则“透气孔”特别多。景山、北海、什刹海,天坛、地坛、日月坛,陶然亭、紫竹院、龙潭湖、玉渊潭,哪个城市能有这么多公园哪!甚至你根本也用不着上什么公园。过去自家的小院,现在小区的街心,就足够你遛弯儿、会鸟儿、练功夫、找乐子的住在这样的城市里,不管怎么着,也不会觉得“憋气”

    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北京固有的“兼容性”

    这一特点同样体现于建筑。北京,可能是中国城市中建筑样式最多的一座。城池宫殿、坛社苑林、部院衙署、庙宇观寺、府邸宅园、市井民居,次第排列,纵横展开,错落有致,就像一支和谐的乐曲。以皇宫为中心、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当然是“主旋律”但文人墨客、市井小民也并非没有自己的乐土和家园。甚至那些在别处多半会躲入深山老林的名寺古刹,在北京也进了城。北京是那样地疏阔、大气,任何存在都不会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空间。所以,不但人力车和凯迪拉克街上跑没人感到怪异,便是骡马大车进了城,也不稀罕。(图十)

    北京的容量不仅在于建筑空间,更在于文化空间。北京从来就是汉胡杂糅、五方杂处的地方。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汉满蒙回藏、儒道释景(基督教)回(伊斯兰教),各路人马都在这里出入、汇集、发展,各种文化都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北京对此,都居高临下地一视同仁,决无文化偏见,也没有种族偏见,甚至没有其他地方通常都会有的那种执拗顽固“不可入”的“区域文化性”相反,江南的丝雨北国的风,西域的新月东海的波,都在这里交汇、集结、消融,共同构成北京博大雄浑的非凡气象。北京当然是等级森严的,但因为空间大、距离远,彼此之间,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挤兑”王侯勋贵、鼎辅重臣、学子文士、贩夫走卒,各有各的活法,而且在各自的“圈子”里,也都活得既自在,又滋润。直到现在北京也仍是这样:一个外地人,只要他不是“太差劲”那么,他到了北京,也就不会感到别扭,感到“格格不人”如果他很随和,还会说几句普通话(不必太标准),那么,用不了几天,他几乎就会觉得自己也是北京人

    北京,几乎是可以容得下全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的。

    其实,这也是“城文化”的特点。《说文》曰:“城以盛民也”正是突出了它容量上的特征。作为可以“盛民”的人工生存环境,城市与乡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兼容性”乡村虽然地域辽阔、没有城墙,似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但其实,乡村的开放度和兼容性都很差。异质文化很难在这里得到传播,外来人口也很难在这里落脚谋生。乡村几乎只相信“土生土长”和“本乡本土”的东西,对于“外来户”和“外乡人”总是持怀疑态度。顽固地保留乡音土话,便是证明。

    城市就不一样城市是这样的一种社区,它的职能和功能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且,城市的职能越多,功能越齐全,它的“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也就越“大”上海之所以“大”不过北京,就因为它的职能没有北京那么多,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同理,城市的职能越是多样,功能就必须越齐全;功能越齐全,城市就必须越能兼容。其结果,便正如天津人所说“嘛大的林子,嘛鸟都有”连“市”也最终搬进“城”里,并与“城”合二而一,成为“城市”

    所以,城市从来就是开放和兼容的,尽管城市与城市之间,开放程度和兼容程度并不一样。但再封闭的城市,也比乡村开放;再保守的城市,也比乡村兼容。中国古代的城,虽然无一例外的都有城墙,但是这些城墙却并不妨碍城市的开放,而且似乎更有利于它的兼容。这就好比盘子装不了什么东西,两碗却更能“容纳”一样。一个完全没有空间间隔的地方是无所谓容不容的。城墙的建立,恰恰正好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可容性”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城以盛民也”便说得十分到位,尽管它仅仅只说到了“盛民”但文化是人创造的。城市既然能够容纳人民,当然也就能够容纳人民创造的文化。

    城市之所以必须开放和兼容,还因为城市的主要文化功能是“交往”

    的确,没有哪个社区能像城市这样充分地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因为城乡这两个社区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其居民的异质性程度。乡村居民基本上是同质的,端的称得上是“同祖同宗,同种同文(方言)”而且,乡村居民还特别看重这种“同质性”看重“乡里乡亲”、“土生土长”或者“吃一口井的水长大的”等等。城市居民则大多没有这种心态。他们既不可能只吃“同一口井的水”也不可能只买“同一家店的布”当然也不会“干同一样的活”他们籍贯不同,出身不同,来历不同,职耸不同,活法也不同,却共生共存于城市。于是,城市便为不同的人共同地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和交往的机会。

    也许,正是这种交往的机会,诱使一批又一批的人“离乡背井”来到城市;也正是这种交往的机会,使城市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远远优于乡村。

    有机会,还要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作为交往重要工具之一的语言,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这才有可能成为人际交往的“硬通货”“城里话”比“乡里话”好懂,原因就在这里。除北京外,我国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方言”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省会的方言总是相对地、县的方言好懂,而地、县的方言又总是相对乡村的方言好懂。也就是说,由于城市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连社区的语言也相对开放和兼容,这才让外地人觉得相对比较“好懂”

    北京是全中国人表演交往的舞台和场所,或者借用日本学者铃木荣太郎的概念,是全中国人“社会交往的结节机关”当然是可以而且应该兼容全国的。所以,一来二去,北京话便几几乎成了咱们的“国语”(普通话)。

    同样,开放也是城市的天性。从古到今,城市从来就是作为“中心社区”而存在的。它们或者是全国的中心(首都),或者是区域性的中心(省会、州府、县城等)。既然是中心,就必须向它的周边区域开放,既吸收又辐射,既统领又兼容。所以,北京不但“包容量”大,而且“吞吐量”也大。有一个数字颇能说明问题:现在的北京人,有四分之三是建国以后才进人北京的外地人及其子女。也就是说,不到半个世纪,所谓“北京人”这支队伍,就换了四分之三的“血”至于北京向外地“输”了多少“血”似乎不好统计,但相信也不在少数。

    然而,北京的这种开放和兼容,似乎还不是或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那种城市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