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黑血_第十一回博古年少初得志泽东失意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回博古年少初得志泽东失意弃 (第4/4页)

。他顺从地按礼仪拜了堂,但是拒绝接触那个年轻女人,她的名字未透露过(因为这是一次没有圆房的婚姻)。

    贺子珍也不是毛泽东的第一个爱人,他的第一个爱人和第一位真正的妻子是他老师的女儿。这位老师便是杨昌济教授,毛泽东跟随他到了北京。在北京毛泽东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也热烈地爱上了杨开慧。杨开慧是个身材苗条,才华出众的女子,比毛泽东小8岁,她立志献身建立新中国的事业,两人对革命志同道合,并携手合作。

    毛泽东和杨开慧对传统婚姻的反抗是采取的“浪漫结合”方式,他们一起生活了许多年。1922年出生的岸英是一位才貌双全的青年,1950年在朝鲜战场被一颗美国炸弹炸死。1923年出生的毛岸青,一直生活在北京,已与一位叫邵华的女士结了婚。

    1927年,毛泽东举行秋收起义的时候,把杨开慧留在了长沙,从此以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1930年10月,开慧住在长沙东郊时遭国民党逮捕。她和长子毛岸英一起被关进了监狱。国民党企图让她背弃毛泽东。她拒绝了,于是便遭到了酷刑。她于1930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被刑警处决。

    一个名叫陈玉庭的护士把毛岸英带回了家。毛泽东的meimei毛泽建(实际上是堂妹)是地下工作者,她比开慧被捕得早,于1929年8月20日在衡山被杀害。她们两人的死互相是没有联系的,但两人都与毛泽东有关系。毛泽东在同开慧离别之前的几年里已经难得同她见面。他们常常在不同地方担任工作。离别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杨开慧的思念日益深切,1957年,发表了一首题为《蝶恋花》的悼念开慧的诗词:“我失骄杨…”

    1927年,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井冈山相遇。她是刚从福音教会中学出来的优秀生,身材苗条,充满活力。她在加入井冈山的红军队伍之前就已在当地农民秋收起义中作过战。

    …贺子珍是在8月15中秋节那天降生的,她父母因此给她起了一个娇滴滴的、富有诗意的名字“桂圆”在中国南方,桂是8月的意思,而桂圆即龙眼,与荔枝差不多的一种水果。她长大成人后,觉得桂圆这个名字“太软绵绵了”便改为子珍,意为珍贵的孩子。她长得很漂亮,可算是永新城里的一位美人,白嫩的皮肤,明亮的眼睛,活泼热情,又娴熟诗书。她是学校里最早从事革命事业的女子之一,她领导同学剪去长辫,推倒了庙宇神龛里的菩萨,她高昂圆润的声音和善于表演的才能更使全县的人望尘莫及。她是永新县中遭国民党通缉的首批人员之一。1927年1月27日她参与领导了三个县的起义,使监禁在狱中等待处决的28名共产党员得救。贺子珍他们起义时仅有几支老式步枪,但是他们闹得满城风雨,终于取得了胜利。

    贺子珍随毛泽东上山不久,便从事敌后的危险工作。有一次她不得不装成奄奄一息的病妇,才使自己免遭逮捕。另一次,她在执行一次侦察任务时,把遭伏击的毛泽东和朱德救了出来。她跳上一匹马,双手各握一支手枪,一口气奔驰了十几里,转移了敌人的注意力,使毛泽东和朱德得以脱险。

    像这样的事迹很快使贺子珍在游击队中出了名,在井冈山早期斗争中,贺子珍和那些男人一样并肩作战。

    毛泽东和贺子珍在1927年相遇不久,就在井冈山共同生活,但是直到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他们才算正式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出生于福建边界地区。1929年7月至10月,毛泽东身患疟疾,在福建、江西交界处的一座山上养病。

    此后,贺子珍一直工作在毛泽东的身边,她给他充当女秘书。

    贺子珍知道失意后的毛泽东痛苦在哪里,在这种时候,说更多的话是没有用的,她只想在生活上照料好毛泽东。

    她想方设法地给毛泽东做他爱吃的湖南菜,可毛泽东的食欲并不好,每次吃饭时,只是夸奖几句贺子珍做菜的手艺。

    贺子珍看着日渐消瘦下去的毛泽东,才真正明白“心病难医”这句古话。

    贺子珍虽然知道自己医不了毛泽东的“病”但她作为一个女人知道怎样去关怀、照顾一个男人。

    毛泽东爱吃炒黄豆,她总是想方设法到老乡家去买黄豆。

    每天晚上毛泽东失眠时,她总是把一小袋炒黄豆塞过去,毛泽东抓过炒黄豆,有声有色地嚼着。贺子珍躺在毛泽东身边,听着毛泽东满足的咀嚼声,暗暗地吁了口长气。她知道,毛泽东用不了多久就会在咀嚼中睡去。炒黄豆成了毛泽东的催眠剂。

    在那等待徬徨的日子里,贺子珍的心一天也没有轻松过。

    她相信毛泽东是正确的,红军的劫难也是暂时的。

    在那些日子里,毛泽东也只有走进家门,看一眼贺子珍温馨的微笑,他的心才放宽一些。他时常久久地凝视着贺子珍的脸,一直到贺子珍羞怯地低下头。这时毛泽东就孩子似的说:子珍,你还是那么年轻。

    毛泽东说这话时,贺子珍的眼泪差点落下来,她明白,这是毛泽东在宽她的心。每每这时,她也总是深情地望一眼毛泽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