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连 (第1/3页)
大连 大连,固执而可爱的城市 谁都不可能知道公元1899年的大连是什么样子,但在大连足球“活字典”朱元宝老人提供的资料中,我们仿佛能虚拟出当年生存在凛洌寒风的那个小渔村。 它应该有很多条铁、木结构的旧式渔船,有很多沿海而建的低矮房子,有很多胸肌强健的壮汉凭捕鱼技能照顾着各自家庭,每到夜晚,女人和小孩凭海而候。那一天,海上突然来了一条人未见过的大轮船,发出机器的轰鸣声,然后就下来一群外国人,他们长得和渔村里的人都不一样。 最不一样的是他们带来了足球,就在码头空地上踢来踢去…后来穿长衫留长辫的大清子民们也加入进去。外国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叫“大连”的渔村的人们在足球方面很有天赋,曾经一个德国船长和“小五子”比试脚力,船长一脚抡开60码外“小五子”愣头愣脑地直接开到海里,溅起好多泡沫。 ——之所以在100年后提起100年前的那些野史,是因为我需要弄清一个问题——10年甲A7夺其冠的大连人,是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支撑,这个无论国民GDP、城市面积、城镇人口、金融中心程度、科技水平都排在中国15名之后的中型城市,建市仅104年,为什么就能在足球领域取得这么决定性的建树——虽然只是相对于中国足球水平而言,但也足够了。 让我们讲故事,很久远的一些故事可能会对解释大连10年甲A更有帮助。 在中国行政版图上,大连只属于二流城市,但行走在人民广场、星海广场、老虎滩、中山广场时,你能感觉得到很多别的东西。闻到微微飘来的海腥味,听到人民体育场传来的“加油”声,以及只要你对这座城市有所诋毁便会招来的近乎搏命的反弹声,你知道安琦说的话没错:“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大家庭。” 这座城市最资深的足球记者王维民不谈足球,只谈人种,也谈大连人原本叫“海南丢子”——“很早很早以前,我们都是连日子过不下去了,一帮胆子大的就划着小船,抱着舢板向北漂,听说北边有个地方挺好。路上冻死了一些人,饿死了一些人,还有些意志不够坚强的人半道上折回去了…到了这里的人都是经过优胜劣汰的,就像当年从非洲到美洲的黑人,体格最好,意志最强,而且争强好胜决不言败。山东在大连的南边,‘海南丢子’也是大连人。” 大连是一座很矛盾的城市,大连队是一支很矛盾的球队。 虽然大连是一个非常缺乏历史的城市,但这样一个城市却有一支很有历史纵深感的球队,虽然大连的城市规模无法和北京、上海、广州甚至西安、成都、沈阳比,但大连队的球风却最为大气。 现在的人民体育场外芳草如茵,但在30年前,20年前它还是两块黄土球场。据邹捷的父亲回忆,那时候最崇拜的一个球星叫“王长泰”踢前锋的,名气绝不比现在的郝海东小,工人们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夹着饭盒就浩浩荡荡地直奔球场,边吃边看,用金属勺子把铝皮饭盒叫得“咣咣”作响。 人民体育场外场的两块土场子已随无数双脚飞扬的尘土变成历史,但几千人狂热围着业余比赛的情景想想都叫人激动,王维民说:“这就是这座年轻城市却有深厚足球底蕴的原因。电机下、印染厂、路桥厂…每个厂队都会有一个球星,如比说‘小胖子’,比如说‘小秃子’。李明、张恩华、徐弘他们都是在这个氛围下薰陶出来的。” 那时候大连人有一道奇观,但凡有小孩的家门口都会摆着一个装了砖头的军绿书包,干啥?小孩放学后拎着书包摆在马路边上就是球门,几个大叔会激李明“你看那骑车路过的人,能一脚球打在自行车尾灯上吗?”李明就会受激,一脚过去…然后是骑车的人追骂,然后李明就练就无人能出其右的右脚。 ——没有人能像这座城市这样把足球当做全部生活,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这当然和它缺乏大城市的物质生活有关系,当年,大连民风如此谆朴而热烈,导致除足球以外空无一物。“哪怕你只是一个厂队的球星,半个城的姑娘也会知道的,这是动力。”王维民说。 一个练了100年足球的城市,是应该10年7夺其冠的。虽然大连队失落了甲A最后一个冠军。但没有人会因为失落了这个冠军就认为大连退出强队之列,事实上敢说创造“××时代”的球队,只有大连队。 重要的是,虽然这支球队打法看上去并不那么讨人喜欢,甚至它频频夺冠让人觉得带来了一种无趣——但可以借用对德国队的一句评点:“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得尊重它。” 在朱元宝老人的统计中,这座城市一共为中国国家队输送了101名国脚。徐涛在反击“实德系”时有一句不讲理但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