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中华_第一二二章甲午将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二二章甲午将至 (第3/3页)

种思想会各自影响一批人,目前的举措就是想让新儒家学说先行一步,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

    新儒党的党报《儒天下》也开始发行,上面专门刊载一些学术性的争论文章,层次就要比《中华时报》要高很多,更加类似于一个思想辩论的舞台,这份官办的报纸发行量当然不会很大,受众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

    这些事务,正在缓步的向前进行着,总之,这个国家正在慢慢的偏离着原先历史的轨迹,向着一个新的方向迈进着。

    辩史,就是梁启超给我的建议,历来的史书,私货太多,许多编撰者有着令人鄙夷的人品,譬如刘晔等人,所以说,读史要有史观,而每个写史者,又有各自的立场,正所谓历史是人写的,自然不可避免的就有人的主观思想在里面,读史的人要知道分辨,也许历史有着其他的可能。

    在过往的历史中,去总结出经验教训来,这也是一门学问。

    《儒天下》将讨论的视线首先引向唐朝,李唐的皇室血统是很多人喜欢争辩的问题,在这方面的讨论气氛就很好,正反双方都举出不少例证。尽管各自意见不一,但是都有一个共识:汉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非一个血统上的民族,更多的分别是来自于文化区隔。

    起因是我在读书时读到唐史时,随驾的梁启超便随口感叹起民族问题来,我一想的确将来可能会出现这方面的争议,于是索性就让他将问题散开去,让文化界的人先去辩一辩,唐朝统治者的血统不说,就是他的得国,也是先以隋得国于北周,其后席卷江南一统,然后唐代隋,这其中,有许多东西可以挖。而且,唐的用人,胡将亦多,唐本身是没有这方面的争论的,就是到了后来,才会有这方面的东西产生,比如名将高仙芝,哥舒夜带刀的哥舒翰,扶狂澜于既倒,中兴大唐的李光弼,后唐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都并非汉人。这充分说明了有唐一朝,并不介意这些人的血统。

    当然,讨论并没有人胆敢涉及到本朝的是非,但是起码有聪明的人知道,上面有这方面的考虑了,这是好事,在情况还在自己掌握的时候将问题先消弥掉,总比将来给有心人利用而导致局势失控要好。

    当然,我的兴趣不完全在思想界上面,我还关注着新技术的进展,李秉衡的后勤部给我呈上奏表,奏请购入飞艇五艘,以协助运送物资补给到海参崴一线以及田海国去,如今的地球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威胁到飞艇的安全。每次可以运送四十吨物资,虽然量少了点,但是陆海两路都要派出大批保障力量随行以保证安全,耗费却比陆上以及海陆运输要省钱的多。这我当然同意,齐柏林的产品自然优先供应给中**方。而且他本人正在进行这一项庞大的计划,他希望可以设计出一个载重在二十吨左右,滞空时间超过一天,时速超过一百公里的巨型飞艇型号,将来可以用来做为客运航线用艇,军方也可以用作军事用途,天津生产的航空炸弹已经被证明可以用于飞艇空中轰炸之用,张家口的练兵场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支撑齐柏林先生这个庞大构想的,是他的好朋友,年轻的煤巴赫的发动机技术的革新。梅巴赫新制的发动机,除了供给飞艇公司用之外,他也自己将发动机安置在了陆地行进的车辆上,在京郊的试验上,这种汽车,在试验场的道路上行进的时速超过了十二公里。因为陆续有美国的消息传来,梅巴赫先生心中生出了与福特一较高下的念头。

    我向他要来了他的图纸,利用我可怜的发动机知识,高中物理时学到的那些活塞运动的知识现在只有一些依稀的印象了,但是我还是给了他一定的启示,在我的提示下,他对发动机的设计作了一些小小的改进,但是,进境依然不大。

    原因是什么呢?在闲暇的时光,我在脑海里搜肠刮肚的帮他想着。突然有一天他将汽车送进了宫里来我才发现了问题,原来,他的车是使用木质车轮的。

    于是我赶紧让人用从泰国弄来的橡胶作了一个橡胶包皮包在车轮上,果然效果要好很多。而充气内胆我也让人从英国购买了来,对汽车做了一番改进,同时让人仿制充气内胆,并且从英国请来的工程师也在帮助我的初始橡胶工业。

    到后来,这辆车的时速就超过了二十公里。

    总之,我不想也没有太多的能力在科技方面做全面的革新,我不是一个什么都懂什么都精通的完人,只能在一些有限的方面提供一点点的帮助。而这些帮助,也许能够让这些专才们早一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

    这一年,是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甲午战争的前一年,我的国家似乎欣欣向荣,稳定而又繁荣的向前发展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