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中华_第一二一章与天海关系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二一章与天海关系法 (第2/3页)

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人中豪杰。似卿,朕以为亦小才矣。”我不是违心的夸赞他,后世读史,变法的那一群人中,我所敬重的,但谭梁而已。

    “臣不敢,亦不愿。”梁启超微笑着抬起头来道:“陛下试思之,我中华自祖龙以来,人才最多的时代,无非两汉交替,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朱明之替。更有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好汉若干,陛下,此皆乱世也。所谓乱世出英雄,国逢乱世,方有英雄辈出。虽有英雄才俊出世,然生灵涂炭,国家靡乱,此非我中华之福。”说着,叹了口气道:“似我朝入关,名将辈出,人才俊杰多矣,然国家何幸?黎庶何幸?长毛作乱,一时豪杰者如曾文正公,左文襄公,旗下胡彭等名将如云,然国家何幸?黎庶何幸?陛下,如今国家承平,臣以为所渴求者,非如此之人才也,而是专长方面者也。陛下三思。”

    好见地!没错,英雄辈出的年代,往往是国家生灵涂炭的年代,其实英雄什么时候没有?只是英雄需要乱世而已。在太平盛世,说不定有机会成为英雄的人只是在国家的机器上充任某个不起眼的小螺钉而已。好,就凭这个,梁启超有人事部长的能力!

    我不由欣赏的看着他道:“说得好,看来朕让你随驾还真是对了。等光第来了,你猜猜他会选谁?”

    “回皇上话。”梁启超听了我赞扬他的话也不骄傲,老老实实的躬身道:“臣以为,除沈家本外,不作第二人想。”

    沈家本?我点了点头笑道:“沈家本近来似乎与我们的刘尚书不太对劲啊。刘裴村会荐他?”

    “回皇上话,裴村是个直臣,因私废公的事情裴村是不会做的。”梁启超笑道:“再说,子淳(沈字)只是一时不习惯而已,裴村如此一荐,未尝不是我大清之将相和故事。”

    “嗯。”我笑了笑道:“好事啊。朕来帮裴村一把吧。唉,说到人际,这也是个事,以前翁老师与李中堂,李中堂与张之洞,都有这个毛病。你梁启超新晋红人,想必你这头也是烦恼不少吧?”

    梁启超苦笑了笑,躬身道:“此臣早有所料矣,臣蒙陛下抬爱,以一新晋直入中枢,有人眼红臣也是能想到的,有人钻营到臣门下,臣却不易推托。幸而臣随驾,京城故旧也少,是以臣能抵挡得来。臣所愿者,唯尽心办事,助我圣君,成万世基业。”

    我笑着点了点头道:“朕的基业,无非中华之基业也,爱卿尽心办事,你将来也必青史留名啊。”

    “陛下刚刚说道翁老师,臣斗胆,皇上让翁老师致仕归乡,臣不敢说陛下罚罪重了。只是翁老师他…”梁启超面色沉静,跪在地下似乎是想为翁老头讲情。

    真奇怪,翁老头跟他们也没什么私交啊,我心中疑惑,摆手止住梁启超道:“爱卿不用说了,让他致仕,正是朕对他最大的爱护,若是他还在朝中,所犯过错将会更大,交结敌国,受伊藤博文蒙蔽,居然为日本张目,这还像个大臣吗?让他回家去,也是为了成全他,成全朕这段师生之谊。”我脸色也不太好看起来,想了想,马上要让人去办大事,我要做决策,不能用这种心理状态。

    于是想起了后世有个余姓所谓大文豪,将致仕当作获得官职的意思来讲的典故,不禁莞尔。便在这时,寇连才来报,刘光第递牌子觐见。

    让刘光第进来议事,说起大理寺正卿出缺的事情,刘光第果然荐了沈家本,沈家本目前充任刑部左侍郎,相当于第一副部长的职务,所以,让他去做大理寺正卿,正好我又要抬高大理寺的位置,对他来说是一个摺升。他之前之所以跟刘光第闹别扭,无非是当年的下属突然跑到自己头上来作了顶头上司,一时之间的不适应而已。此人之常情,不损他的人品。

    交待刘光第尽快筹备各州府县厅的巡检司的改组工作,增派专门官职,各知府,知州,道台等行政首长,将不再监管刑名事务,改由刑部派员垂直管理。而待日后大理寺司将组织结构铺设到基层单位时,这两个部门就可以将法律方面的事务完全接管。行政首长将专司行政,比之过去要清闲很多,也可以有更大的精力来解决一些民生上的问题。

    待刘光第去,又召来沈家本,告诉他他的新任命是来自于刘光第的推荐,沈在我的教悔下自然是颇感羞郝,我让他办的第一件事,便是整肃大理寺的职权与刑部的职权的权利分配,在这件事情办完之后,第一个法律,就是由皇帝亲自定稿的《与天海关系法》,条文自然是写的冠冕堂皇,所谓为维护东亚和平安全与稳定,并为了大清人民与天海人民之间的商务,文化等等各项事务之间的交流的自由,促进大清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