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攸关的时刻_走向天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走向天国 (第1/9页)

    走向天国

    一九一O年十月末

    为列夫·托尔斯泰未完成的

    剧本《在黑暗中发光》所续尾声

    前言

    一O年,列夫·托尔斯泰着手创作一部自传性质的剧本。后来人们在他的遗稿中找出这部未完成稿,以《在黑暗中发光》为名出版并搬上了舞台。这一部没有完成的剧本(从第一场起就可以看出)并没有说明什么别的问题,仅仅是极为真切地表现了他的家庭悲剧。显然,他是在为深思熟虑过的出走行动作自我辩护,同时也是对他妻子的宽恕,这是表现一个人在深刻的精神危机中保持完美的道德平衡的一部作品。

    尼古拉·米竭拉也维奇·萨棱错夫这个形象显而易见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化身,而且这部悲剧中只有极少的地方可以被认为是杜撰的’毫无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构思这样的一部悲剧,目的就是把自己生活的必然结局事先写出来。但是,不论是在这部作品中,还是在真实生活中,不论是一O年那个时候,还是在十年后的一九OO年,托尔斯泰都没有找到下定最后决心结束这一切的勇气和方式。

    正是由于这种意志不坚的将就态度,使这个剧本的创作中途搁笔,成为残稿。在最后的那个片断中,主人公完全无能为力了,只是哀求着,把双手伸向苍天,祈求上帝帮助他结束这自相矛盾的生活。

    这部悲剧的最后一幕空阙着,托尔斯泰后来也没有将它补写完,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最后的一幕。一九一O年十月下旬,历经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犹豫徘徊终结了,最终摆脱了危机:经过几番激烈而富于戏剧性的争吵之后,托尔斯泰出走了。他挣脱出来,正是为了寻找那种壮丽的、楷模式的死亡,这样的死亡赋予他的人生历程以完美的形式和神圣的庄严。

    对我说来,没有什么比这样做更为自然,那就是把托尔斯泰生活的最后结局补充进这个没有完成的悲剧残稿之中。我以尽可能忠实于历史真实的态度,怀着对事实和文献的崇敬,尝试着把结局——仅仅是出走和死亡写出来。为了使列夫.托尔‘斯泰的言行畅达、真实地补充进作品,我不敢有丝毫冒昧和自作主张的地方,我并不是在续写这部作品,我只是要为原著服务。因此,我在这里所做的,不能看成是对剧本的完成,而应当看成是一部未完成作品和一个未解决的冲突的独立尾声,仅仅是要使那个未完成悲剧有一个庄严的收尾。这样做想必就能体现这一尾声部分的真实意蕴,我的崇高努力也就不至于落空。

    假如上演的话务请注意,这一尾声部分和《在黑暗中发光》在时间上相距十六年之久,因此列夫·托尔斯泰出场时,在外形上必须能看得出时间的推移。在这一点上,托尔斯泰最后几年的一些很完美的肖像可资仿效,特别是他在沙马尔丁诺修道院看望他meimei时的那一张,还有灵床上的遗像。他的工作室是无可比拟的简朴,应当恭恭敬敬地去再现这一历史真实。从纯舞台技术来看,我希望在原剧《在黑暗中发光》的第四幕演完后,要间隔一个较长的时间再接着演这一幕尾声(这一幕中要用托尔斯泰这个真实的名字)。我不希望单独演出这幕尾声。尾声中的人物

    列夫·尼古拉也维奇·托尔斯泰(他生命中的第八十三个年头)

    索菲亚·安德列也夫娜·托尔斯泰他的夫人

    亚历克山德拉·日沃芙娜(剧中称萨沙)他的女儿

    秘书

    杜尚·彼得洛维奇家庭医生和托尔斯泰的朋友

    伊万·伊万诺维奇·奥索林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站长

    基里尔·格里高洛维奇阿斯塔波沃警官

    第一个大学生

    第二个大学生

    三个旅客

    第一二两场的时间为一九一O年十月底,地点为雅斯纳亚·波良纳的书房。最后一场发生在一九一O年十月三十一日,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的候车室里。第一场

    一九一o年十月底在雅斯纳亚·波良纳

    (托尔斯泰的书房简朴,毫无修饰,完全像那张著名的照片上所显示的一样。)

    (秘书领进两个大学生来。他们穿着式的高领黑色上衣。两个人都很年轻,表情严肃,举止从容,桀骜不驯中又略带几分腼腆胆怯。)

    秘书:列夫·托尔斯泰不会让你们久等的,请稍坐。我只想请求你们一点,要考虑到他的高龄!列夫·托尔斯泰是那么喜欢谈话,以至常常忘记他会疲劳的。

    第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向列夫·托尔斯泰提的问题是很少的——仅仅只有一个问题,自然是一个对我们,以及对他说来都是关键性的问题。我向您保证,一定会很简短——不过,应当允许我们自由谈话。

    秘书:非常赞成。越少客套越好。而且重要的是,你们别称呼他伯爵——他不喜欢这样。

    两个学生:(笑着)不必担心,我们也许会称什么别的,就是不可能称呼他这个。

    秘书:他已经上楼了。

    (托尔斯泰步履轻捷地走进房间,虽然年迈,动作却显得轻快,并有些神经质。当他说话时,常常在手中动着一支铅笔或者把一张纸撕成碎片。有时由于焦躁不安甚至会抢先说话。他快步走向两位大学生和他们握手,并用严肃和洞察一切的目光把他们逐个打量一番,然后在他们对面的蜡皮靠背椅上落座。)

    托尔斯泰:你们两位,是否就是那个委员会派到我这里…

    (他在一封信中找)请原谅,我把你们的名字忘了…

    第一个大学生:我们的名字是无关紧要的,您不必注意。我们只是要来拜访您的成千上万个人中的两个。

    托尔斯泰:(严肃地盯着他)您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第一个大学生:有一个问题。

    托尔斯泰:(转向第二个大学生)那么您呢?

    第二个大学生:同样的问题。没有什么别的,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大家,也就是整个的青年只有一个问题要问您:为什么您不和我们站在一起?

    托尔斯泰:(十分平静地)关于这方面,我想,在我的著作以及一些书信中已经说清楚了。目前这些书信已经公开发表了。——我不知道,您本人是否读过我的书?

    第一个大学生:(激动地)我们是否读过您的书,列夫·托尔斯泰?您现在问我们的话真是怪极了。读过——这未免太不够了。从我们的童年时候起,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