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篡卒 (第3/3页)
回朝求援。曹睿得报,毫无主意,还是太傅钟繇奏请重新起用司马懿,才算有了转机。司马懿受封平西都督后,一面调集南阳军马赶赴长安,一面先斩后奏,及时处理了孟达谋反事变,避免了孟达归降蜀国抄魏军后路的严重局面。曹睿得报,又对司马懿表示一番歉意,并授予见机行事不必先奏的大权。不久,司马懿利用诸葛亮误用马谡的错误,攻下街亭,迫使诸葛亮退军。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君王的信任和授权以及将领指挥的关键作用,当司马懿被罢官后,魏军统帅不善指挥,接连吃败仗,而司马懿复出后,马上扭转了局面,不但避免了局面进一步恶化,而且退了蜀军。这不仅有司马懿善用兵,指挥得当的因素,还有君王的信任和授权问题。试想,如果司马懿不敢先斩后奏,及时平息盂达谋反,那将会出现如下局面:等孟达直接插入魏国都城时,恐怕司马懿也无回天之力了。由此可见,军队的指挥权是多么重要。在这里,我们不禁会联想到我国许多国营企业的危机问题,其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没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和军队的指挥权问题,在本质上不是一样的吗?二是军队上下左右同心同德的问题,其中将领之间的团结和谐更加重要。国家也是如此。人们都知道历史故事《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消除误解和隔阂,同心协力辅佐赵王,才使赵国这样一个弱国能抗住强秦的各种压力,粉碎秦国的各种阴谋,保卫国家的独立完整。至于领军将领因同心协力而战胜强敌,或因不和因而败给弱敌的事例,古今中外都不罕见。而在这里,人们还不得不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团结同心或不和的现象呢?鄙人以为,关键是当事者以什么为重。蔺相如之所以对廉颇的歧视侮辱一忍再忍,是为了国家利益;廉颇之所以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也是出于对蔺相如一心为国的高尚品格的崇敬,同样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同为国家利益,自然就和了。再看当今我国的一些单位、企业,往往也由于领导不团结而使得工作无法搞好,究其原因,不外乎个人利益的纠缠。本文附录的残简中论述了“信”、“忠”和“敢”三个字,说明这三条也是带兵中极其重要的。文章说,做不到这三条就不能得到广大军兵的敬畏、信任和拥护,那结果将是统兵将领的灾难。这三条都很重要,但其中的“信”和“忠”是人们谈论最多的,本书其他篇章也谈到。而“敢”字,孙膑将其界定为“敢去不善”,值得作点分析。“敢”的含义很广,且都和统兵用兵大有关系,但孙膑全不涉及,唯独提出“去不善”,这说明孙膑确有过人的独到见解。作为统兵将领,勇敢、敢做敢为等固然必不可少,但敢于承认错误、改正诸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更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在统兵中的重要,把这一条当做一个关键因素提出来。孙膑将这一条和“信”与“忠”并列,值得深思。有这样一个事例,那是曹cao带兵去讨伐张绣路上发生的事。曹军进兵之时,正当麦熟季节,但行军路上,曹cao却不见百姓收麦。他了解到这是怕兵,不敢下地收割。于是,曹cao派人到远近各村传谕百姓及各处地方官员:“我奉天子诏命,出兵讨伐叛逆,为民除害。现在正当麦子成熟的时候,我因不得已的原因现在起兵,为保护百姓,我命令官兵凡是经过麦田,有践踏麦子的,一律斩首!我的军法很严,众百姓不用惊疑。”百姓听了传谕,无不欢呼称颂,遥望尘土遮天的行军道路跪拜。曹军官兵严格遵守曹cao的命令,经过麦田时,全部下马行走,用手扶住麦子,相互传递通过,无人敢践踏麦子。当曹cao骑马行进时,忽然田里一只斑鸠惊飞起来,曹cao骑的马受惊窜进了麦田,踩坏了一大片麦田,曹cao当即叫来行军主簿,议处自己践踏麦田的罪。主簿说“怎么能议丞相的罪呢?”曹cao说:“我自己制订法规,我又自己违犯了法规,怎么能让众人心服呢?”当即抽出佩剑要自杀,众人急忙劝止。谋士郭嘉说:“古时《春秋》上有记载,‘法不加于尊’。丞相总领大军,怎么能自戕呢?”曹cao沉吟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既然《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这一说法,那我就姑且免死吧!”随即用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说:“割下头发权且代替首级!”又派人把头发传给三军将士看,并告之:“丞相践踏麦田,本来应该斩首,以便执行号令,现在割下头发代替。”全军将士全都十分敬畏,无人敢不遵守军令。这个故事正好说明统帅“敢去不善”的作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员必须遵守的一条准则,但愿所有的共产党员,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切实做到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去掉“不善”,带领全国人民,搞好改革、开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强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