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_五度九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五度九夺 (第1/3页)

    五度九夺

    。。矣。救者至,又重败之。故兵之大数,五十里不相救也。况近□□□□□数百里,此程兵之极也。故兵曰:积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 弗如,勿与□□。□弗如,勿] 与□长。习弗如,毋当其所长。五度既明,兵乃横行。故兵。。趋敌数。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途。五曰取险。六曰取易。七曰[ 取□。八曰取□。九] 曰取其所读贵。凡九夺,所以趋敌也。

    译文

    。。救兵到达,又再度打败敌军。所以,用兵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相距50 里就不能相互救援了。。。有几百里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已超过行军救援的极限了。因此兵法说,当储备不如敌军时,不要和敌军打持久战。兵力不如敌军时,不要和敌军周旋。。。不如敌军时,不要与敌军。。。。不如敌军时,不要与敌军。。士兵训练不如敌军时,不要用这样的士兵去与敌军的长处抗争。统军将领如能懂得衡量这五项,并能恰当地把握分寸,那他带的军队就可以纵横驰骋了。所以兵法说:。。各种逼迫敌军的办法。第一是夺取敌军粮草。第二是夺取敌军水源,第三是夺取敌军必经的渡口。第四是夺取敌军必经的道路。第五是夺占敌军必经的险要关隘。第六是夺取平坦开阔地带。第七是。。第八是。。第九是夺取敌军最珍视的东西。以上九项夺取,都可以逼迫敌军。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临敌指挥决策问题“五度”是说明在五种情况下易遭失败,不宜和敌军对阵接战。这五种情况包括己方的军兵之间相距过远,不能互相支援;己方储备不足,不宜和敌军打持久战;己方的士兵训练不足,不足与训练有素的敌军相抗争等等。这些情况都是明显的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情况,如果贸然接战,那当然很容易遭败,自是应该避免。而“九夺”则是说明可置敌军于死地的战术措施,诸如夺粮、夺水源、夺路、夺险关等等,都是夺取敌军赖以生存的东西或进退机动的通道,抓住敌军的要害,从而把敌军置之死地。这“九夺”确是许多统兵将领行之有效的战术,虽不能说一用就灵,万无一失,总是成功率较高的办法。《南征北战》是我国男女老少都熟知的一部优秀影片,这里面就既有占山,又有占水。陈毅指挥的华东野战部队,机动灵活地把敌军主力七十四师一步步引入盂良崮,在那里摆下了歼灭敌军的战场,同时又把另一股敌军李仙洲所部引开,让这两股敌军不能互相支援。分隔任务完成之后,就在孟良崮展开了歼灭七十四师的第一战役。有这样一个镜头,给人很深印象:双方的先头部队都在抢占孟良崮主峰制高点,分别在两面攀登。很明显,谁先登上山峰,谁就占据主动。结果,我军终于先登上山顶,在山上候个正着,一下子把登山的敌军先头部队打得死的死、滚的滚,从而占据了主动,后来便牢牢地控制住主峰,任凭敌军炮轰、飞机炸,一次次猛扑,总是寸步不让,为主力及时赶到,聚歼敌军赢得了时间。在敌军七十四师被歼过程中,敌军师长张灵甫一再要求李仙洲所部第七军增援,蒋介石也下令李仙洲去增援,但李仙洲已被我军引开,难于及时赶到,又被我军阻击,炸坝放大沙河水,使敌军无法通过,终于一举全歼七十四师,并回师展开第二战役,全歼李仙洲所部敌军。这一光辉战例,既有孙膑所说的“不能相互教授”(不过,这不是敌军自己的安排,而是我军牵着敌军鼻子走造成的),又有“夺险要关隘”,抢占主峰,控制整个战场,还有“夺取敌军必经的渡口”,炸坝放水,使增援敌军无法通过。《南征北战》证明,孙腹所说的战法原理,在现代战争中也是适用的。在古代战争中,这样的战例也是很多的。李世民征讨刘黑闼时,前进到洺水南岸,李艺也带领数万人马前来会合。刘黑闼留下范愿守洺州,自己带精兵去迎战李艺,当夜在沙河边宿营。李世民命令程名振领兵,夜里运送大鼓60 面,到城西二里的河堤上,一齐擂响,顿时鼓声大震,响彻远近,连洺州城中都摇动起来。守城的范愿吓坏了,派人飞马去报告刘黑闼,刘黑闼慌忙返回,派他的弟弟刘广善和行台张君立领一万兵去出战。在徐何与李艺一场大战,结果大败而逃。洺水人李玄感献城降唐,李世民派王君廓进城,与李玄感一同守城。刘黑闼回兵,见城已失,而城又在水上,攻击不便,就从东面和北面修了两条甬道,以便出兵攻城。节世民领兵去支援,三次都被刘黑闼打退。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李世勣主张让王君廓撤出,而罗士信自愿前去守城。李世民虽有顾虑,最后还是同意了。罗士信接应王君廓撤出后,自己进入城中。刘黑闼加紧围攻,罗士信八昼夜衣不解甲,目不交睫,督军守城,力保城池不失。后来,下了一场大雪,全城一片白,十分刺眼,令人头晕目眩,刘黑闼乘机攻入。罗士信虽拼命力战,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李世民十分悲痛。刘黑闼夺回洺州城后,又进兵向唐军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