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_兵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兵情 (第1/2页)

    兵情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而善走。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 招也] 。。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 后] 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故曰,弩之中彀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以下为散简)。。所循以成道,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译文

    孙膑说:如果想要明白用兵之道,去体会弩弓发射的道理就行了。箭就好比士兵,弩弓就如将领,用弩弓射箭的人就是君王。箭的结构是金属箭头在前,羽毛箭翎在后,所以箭能锐利、迅速并且射得远,。。现今用兵却是后重而前轻,这样用兵布阵,只能造成混乱,而去攻打敌军则会调动不灵,问题就在用兵的人不去效法射箭的道理。弩弓就好比是将领。开弓射箭时,弓把没有摆正,用力过强或过弱不能及时察觉,弓两端发箭的力量就不一致,即使箭头和箭尾的轻重是合适的,前后顺序也没有颠倒,还是不能射中目标。这个道理在用兵中也是一样,尽管士兵配置得当,但将领不和,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如果箭头和箭尾的轻重得宜,前后顺序也正确,同时开弓时也把得很正,整张弓的发射力量也协调一致,但是射箭的人不得要领,不能正确发射,也还是不能射中目标。这就好比用兵时,士兵配五得当,将领也协力同心,而君王却不能正确使用这支军队,那也照样不能战胜敌军。所以说,箭射中目标的条件是箭、弩弓、射箭人和目标四项全都符合要求,而军队要战胜敌军,也必须士兵配五得当,将领之间同心协力,君王能正确使用军队。由此可见,用兵战胜敌军,和用箭射中目标没有任何不同。这正是用兵的规律。。。如能从弩弓发射之中悟出道理,就会领会用兵的规律,按这个规律去用兵,就能建立功勋,君王也能威名远扬。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军队的内部关系,作者把这些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并从各自的特点指出应该注意处理好这些关系。这三层是:兵士、将领和君王。从这三层人员的关系来说,有同一层次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三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细说这些关系,那就十分繁杂了。但作者只是抓住对用兵取胜关系最大的一点进行分析阐述,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孙膑实在高明。看来孙膑很善于运用比喻来论述抽象而深奥的道理,能非常形象而生动地说明问题,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孙膑在这篇文章中以弓箭及开弓放箭作比喻来说明军队内部的各种关系,非常贴切,很容易把道理讲清。孙膑说:“矢,卒也。”非常肯定地说出士兵好比是箭,并从箭的结构说明该如何配置士兵。他用箭头是金属、箭尾是羽毛箭翎的,箭才能锐利、迅速,并且射得远的道理,非常确切地说明了兵力配置必须前“重”后“轻”,即必须把精锐主力放在前锋线上,孙膑还进一步指明人们用兵的后重而前轻的错误,并肯定地说,这只能造成混乱,用以攻敌必然调动不灵。这一兵力配置的原则是重要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样。当年曹cao打败强敌袁绍,平定冀、青、幽、并各州后,又乘胜出兵平定乌桓。当时曹军有数千辆军车,运载辎重物资。进入沙漠地区后,经常是狂风四起,道路崎岖,这样笨重的军队,行军十分艰难,曹cao产生了退军的念头。当时谋士郭嘉因水土不服,已卧病在车上,他依然向曹cao提出八个字:“轻兵兼道,掩其不备!”曹cao采纳郭嘉的计谋,把郭嘉留在易州养病,留下辎重车辆缓行,自己带领轻装精骑,从卢龙口越过白檀险要,急速进军柳城。曹军到达白狼山,止遇上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会合乌桓蹋顿,领兵数万前来。曹cao不等乌桓兵做好迎战准备,当即命张辽,许褚、于禁、徐晃四员大将,各自带兵,分四路冲下山去,奋力急攻敌军。蹋顿兵马遭此突然打击,顿时大乱,蹋顿被张辽斩落马下,乌桓兵将无力抵挡,都投降了曹军。袁熙和袁尚见机,急忙带领几千人逃往辽东去了。曹cao初时军队笨重,无法前进,而一旦按郭嘉的计谋,把轻装的精兵用于前锋时,形势立即大变,这支“箭头”变得快速、锋锐,一下子就飞临敌军面前,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曹军这支精兵像利箭一般“射”中了敌军。这一战例,足可证明孙膑所说的兵力配置原则确实不谬。孙膑的第二个比喻是:“弩,将也。”并进而解释说“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 招也] 。。”这段论述,十分准确地说明了军中将领之间的关系对用兵结果的影响,将领不和,就像弓的两端有弱有强一样,哪怕好箭,也射不中目标,军队士兵强壮,配置得当,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兵强,还须将和,才有可能胜敌。“安史之乱”,大家都知道。当安庆绪指使他老子安禄山的身边侍卫李猪儿杀死他老子,自己继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