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将德 (第1/3页)
将德 。。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将军。。。。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将军。。。。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军之。。。。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译文 。。对士兵要像对可爱的孩童一样爱护,要像对严师一样尊敬,而使用士兵又要像使用泥土草芥一样,不惜牺牲,将军。。。。是将军的智慧。不轻视兵力少的敌军,也不怕敌军的威逼,做事要坚持到底,直至最后也要像刚开始一样慎重对待,将军。。。。君王的命令不能在军队中直接传达贯彻,军队中只以统兵将帅的命令为准,这是将军固定不变的准则。。。。。将军不能和敌军将领共生,自己的军队也不能与交战的敌军共存,这是将军的。。。。这是将军赏赐的恩惠。奖赏不能超过当日,惩罚也须当面就兑现,赏罚不因人而异,必须一视同仁,。。。。这是将军应有的品德。 解析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前一篇的继续和补充,讲的也是统兵将领的素养,只不过比上篇更具体,更细微一些。本文论述了带兵必备的几条素养,全都是历代兵法家所强调的内容。但孙膑却有其独特之处。孙膑不但提倡爱兵,而且提出“敬之若严师”,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爱兵如子”“爱民如子”,提倡这些信条的不乏其人,但提出把士兵当作严师一般尊敬的,在历史上却十分少见,在今天真正树立这一信条的也不见得很多。要知道,在孙膑及其以后的两千余年之中,是把将领官员之流看作当然的“治人”者的,而广大士兵在军中和广大民众在国家中则只不过是“治于人”的“群氓”而已,能“爱之若狡童”已属可贵了,还有几人能“敬之若严师”呢?因为按当时的普遍观点是,士大夫之流的上等人,才是聪明的上等人,而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些愚昧的下等人,只配供上等人统治驱策,更谈不上提倡把这些愚昧的下等人看作严师,去向他们请教了。正是如此,孙膑能在那个时代提倡“敬之若严师”,确实超群出众。当然,在那样的时代,如果统兵将领真正如孙膑提倡的那样,把自己部下的将士“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这些将士又怎会不舍命为其战斗呢?由此可见,这一主张确是军队强大战斗力之源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中,爱兵敬兵当然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李广是汉代名将,他就是以爱兵出名的将领,《史记》记载说:“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这段话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李广十分清廉,经常把得到的赏赐分给部下将士,和士兵吃一样的饭食;李广一生,享受年俸二千石的时间有40 多年,但家中却没有余财,他从来不说置办家产。正是因为他如此清廉,肯与部下将士共享富贵,所以将士都爱戴他,拥护他,肯为他效命。《史记》还有一段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身;士卒不尽食,厂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乐为用。”这是进一步说明李广带兵时,总是与士卒同甘共苦,甚至是吃苦在前,并能宽缓待人,所以他深得军心,他的军队便英勇善战,令敌军闻风丧胆。李广的事例生动地体现了爱兵、敬兵也是战斗力的道理。至于本文所说“用之若土芥”,一方面说明在残酷的战争中,必要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胜利,明知会有牺牲,也会投入兵力拼战,只有以无畏的士气压倒敌人才能战胜敌军。尤其是孙膑那个时代,依靠战车、骑兵、步兵作战,除弓箭外,都是近距离rou搏的兵器,就和当今的刺刀见红一般,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比现代战争更加残酷,更加恐怖,如果没有不怕死的拼斗精神,没有不惜牺牲的士气,那是很难有胜算的。因此,统兵将领在使用士兵方面,要有不惜牺牲、血流成河的大无畏气慨。这不能理解为不爱惜士兵的生命。当然,另一方面“用之若上芥”这个比喻说法,也确有其不够准确严密之处,英明的统帅应该善于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战争的胜利,要以智谋取胜,而不是拼人力,拼牺牲。当年孙权和曹cao的40 万大军在濡须口对峙时,东吴大将甘宁倒有一段佳话,可作为统兵将领的楷模。事情是这样的:曹cao带领大军援救合肥,到达孙权部署伏兵的濡须口附近时,张昭提出应先挫曹军锐气,当时甘宁、凌统都愿领兵出战,凌统说带三千兵即可,甘宁却说:“只须一百名骑兵,便可打败敌军,何必用三千人呢?”二人互不服气,便争执起来,结果孙权说:“曹军势大,不可轻敌。”命凌统带三千兵出战,和曹军先锋张辽遭遇,二将斗了50 回合,不分胜负。孙权恐怕凌统受损失,派吕蒙带兵接应回营,这时甘宁对孙权说:“我今天夜里只带一百人马去劫曹营,如果损失一人一马,也不算功劳。”孙权便拨给他一百精锐骑兵,还赐给50 瓶酒,50 斤羊rou。甘宁回到自己营中,让一百骑兵成排坐下,他用银碗斟满酒,自己先喝了两碗,然后对大家说“今夜奉命劫寨,请诸位各自饮一满碗,今夜努力向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