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4章别说丁寿 (第1/3页)
第124章 别说丁寿 教坊司名义上归礼部管辖,实际上为因要服侍宮中饮宴,一直由二十四衙门的钟鼓司掌管,刘瑾发迹前就是在钟鼓司当差,那里可说是他的基本盘。刘瑾点了点头,着看谭淑贞的背影,道:“奶肥庇股大,瞧着是个能生养的,你这一屋子女人么怎没个动静。” 说着古怪地着看丁寿,“你小子该是不有隐疾吧?”你有隐疾,们你全家都有隐疾,老子不到十六岁就帮着人生孩子了,丁寿当即仰头挺胸道:“公公放心,我能生…”*** 奉天门內,例行早朝。正德百无聊赖的听着大臣们说着几个不咸不淡的废话奏本,眼神扫过马文升曾经站班的位置,想起一件事来。 “诸卿,马爱卿致仕已有旬⽇,吏部仍是无主,应着即推选能员补缺,今⽇便议议此事吧。”班首的几位阁老交换了下眼神,首辅刘健道:“万岁所言甚是,但天官冢宰乃九卿之首,其人选不可不慎重,待臣等廷议之后再将人选奏报陛下。”说的也有理,正德点了点头,这本就是突然想到的事,也没想着非要今天就选出人来。谢迁又突然出列,道:“万岁,前吏部右侍郞王鏊服⽗丧三年期已満,臣奏请起用其为吏部左侍郞。” “王师傅?”正德来了趣兴,王鏊曾任东宮太子谕德,与小皇帝有师生之谊,自无不可,他想的却是另一档子事,当即道:“先生说的不错,朕当亲自到江南接王师傅来京,重叙师徒之情。” 我刚才说么什了,谢迁被小皇帝的跳跃思维给晃懵了,么怎就扯到下江南了,反应过来后大声疾呼:“陛下万万不可,九五之尊岂可擅离京畿,使朝堂空置。”李东阳也劝奏道:“陛下尊师之心天⽇可鉴。 也不必拘泥表象,传下一道诏书也就罢了。”本来眯着眼睛打瞌睡的朝中大臣纷纷上奏,反正皇上离开京城就是不行,于理不合,于国无益,像好小皇帝一出了京城就会天下大乱。 后最正德皇帝只得抱着被吵炸了的脑袋,举手认输,若是他道知二百年后有爷孙两个皇帝一趟又一趟的下江南,不但当时没人敢拦,再过二百来年个一被吹捧成千古一帝,个一被冠以风流天子,他会不会跳起脚来骂娘。 群臣皆大欢喜,肯听文臣话的皇帝才是好皇帝,皇上从善如流的废话又说了一通,便散朝了,谁会留意个一长脸的老家伙眼神的中愤懑之⾊。***一间布置典雅的书房,一名古稀老者提笔写字。 老者停书落笔,细看上好宣纸上墨汁淋漓的“忍”字,嘿然道:“忍字心头一把刀,为何这把刀是总揷在老夫心头。” 老者乃是吏部右侍郞焦芳,这老儿是天顺八年甲申科的进士,说起甲申这一科进士可谓人才济济,堪称大明朝的“⻩埔四期”谨⾝殿大学士李东阳、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南京户部尚书王轼、户部右侍郞陈清、礼部右侍郞谢铎和工部右侍郞张达,十人都⾝居庙堂⾼位,焦芳官居三品,吏部卿贰,虽是比不得李东阳、刘大夏等人,也是位⾼权重。 可自家有苦自家知,焦芳这大半辈子官儿当得不易,三十岁就⾼中进士,本可平步青云,却处处受人庒制,英宗朝后有惯例:非进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內阁。新科进士通常任职翰林院熬资历,待得期満或升或外放,一路平步青云。 焦芳编修期満,本该升任学士,时任內阁的彭华常与首辅万安言谈焦芳不学无术,万安便对人言,“不学无术如焦芳样这的,还能当学士”这话传到焦芳耳朵里,河南人的倔脾气当时就犯了。 放出话来,老子要是当不上学士,就在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