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帝制江湖十三怪 (第3/12页)
养你何用,杀呀,不杀白不杀。缺心眼的成济真的一戟戳了过去,当场将小皇帝曹髦活活戳死。事后,朝臣们吵吵闹闹,要求严惩杀害皇帝的凶手贾充,皇帝啊,你说杀就杀,真是太不像话了。但司马昭舍不得杀亲信贾充,就跟群臣们商量说:要不,咱们就把成济的九族给灭了吧,你们看如何? 就这样,基层员工成济替人家干脏活,最后又替人背了黑锅,满门老少俱被抄斩,从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缺心眼的模范和典型。 老革命党人胡瑛,居然被人讥笑为缺心眼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不是毫无缘故的。话说这胡瑛,是早年就起来革命的义烈之人,正当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之际,突然斜刺里蹿出来赏金猎人郭尧阶,这厮从广东流窜到武汉,忽悠党人说他那里有钱可拿。党人是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果然兴冲冲地跑去拿钱,结果被清廷一网打尽,被捕之人中就有这个胡瑛。 但胡瑛的牢狱生涯,却是非常美妙的。因监狱长胡国华,就是他的岳父,岳父心疼女婿啊,替胡瑛在监狱里弄了个单间雅座,生活物事一应俱全,连抽水马桶都不缺,胡瑛的老婆还三天两头到牢房中与丈夫团聚,这样的牢狱生涯,实为人生难得之美事。 美事固然是美事,但久居牢室,胡瑛成为了“中华民国”资格最老的宅男。出狱之后,又赶上日本三井财团森格出资赞助,拉人手搞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凯,胡瑛也被卷了进去,失败后逃到日本。结果孙文又要求大家发誓效忠他本人,胡瑛接受不了,认为这么一九九藏书网个搞法,明显太黑社会化,只能培养个人专制,有辱人格。于是胡瑛就加入了黄兴的欧事研究会,会中成员有:李根源、李烈钧、熊克武、程潜、陈炯明、沈钧儒、章士钊、陈独秀。 正研究着欧事,忽然来了个叫蒋自立的怪人,他手里拿着张誓约,对胡瑛说:老胡,你思念你的祖国,思念你的家乡和人民吗?回来吧,回到祖国的怀抱里来吧,祖国人民正期待着你…被蒋自立这么一忽悠,胡瑛就迷迷糊糊地回来了。然后蒋自立又去忽悠别人,不想被一个叫吴雪梅的党人发现,顿时手枪炸弹短刀齐上,直杀得不亦乐乎。有消息说蒋自立只是被杀了个半死,并没有死透。 蒋自立是个无名人物,就不要理他了。单说胡瑛,他一回来就又被忽悠进筹安会了,所以大家笑话他缺心眼。可这真的不能怪他,要知道不管任何男人,如果把他和老婆单独关在密室很多年的话,智商都会大幅跳水,实属无奈之事。 第4节走狗不走狗不狗 筹安会六君子,坐最后一把交椅的,就是李燮和。 李燮和,光复会大佬级人物。说起这光复会,那实在是惨烈,太惨烈不过了。单说光复会中几个千秋人物,炸出洋五大臣的义士吴樾,杀巡抚恩铭的徐锡麟,以及浩气千古的巾帼英雄秋瑾,毫不夸张地说,以上诸多英雄业绩,都是在李燮和的直接领导下涌现的。 再说光复会的领导层人物,排名稍微有点儿乱。早年间大学者蔡元培排老大,后来老蔡转入文化领域,于是排第二位的章疯子章太炎晋级为大佬。可章太炎精神状态靠不住,光复会的具体工作,就由真正排第二位的陶成章负责。可临到辛亥革命成功,孙文密遣蒋介石,将陶成章刺杀于医院之中。而当时排藏书网名第三的李燮和,在率众攻打制造局后,随即遭到了同盟会的追杀,被迫逃往南洋。 有关同盟会与光复会相互追杀的历史,堪称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激斗。只是这惨烈的历史久已湮没,而且以后也不太有可能被挖掘出来。我们知道,光复会在这场激斗中始终是居于下风的,因为光复会不同于同盟会,同盟会是以领导中国革命为目标,而光复会则是以投身革命为感召。如此一来,举凡光复会每做一桩义烈之举,同盟会都会跑来抢功,如果光复会不肯让同盟会把功劳抢走,一场残杀就在所难免。 就这样杀来杀去,到得光复会中最清醒的人物陶成章被杀,章疯子被一个小小的陈宦,诱到北京城中软禁起来藏书网,此时的光复会,已经为中国革命流尽了血,从此无缘权力之路。 李燮和进入筹安会,是光复会救国的最后残光。因为光复会是真正不以私怨为目的,而以救国为己任的。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孙文,他们对具体的人缺乏感觉,这与前者同盟会,现在的中华革命党对事没有感觉,唯独对人有感觉完全不同。中华革命党的目的是干掉一切横亘在他们权力之路上的人,不管这个人是谁,也不管这个人在干什么,只要不把权力让给他们,他们就跟你没完。 而李燮和对权力没有感觉,他是真的认为,只有君主立宪之路,才能免去国人的权力之争。君主立宪,君主实际上并无实权,只是名义上的国家主持者,而以宪法为约九九藏书束的政要轮流制,又能够满足更多政治人物的野心,谁都有机会试一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要你能够说服公众。 李燮和这么想,于是他就这么做。 能够于六君子中叨陪末座,说到底还是看在李燮和革命元老的分儿上。要知道,能入筹安会的人,都是大师翘楚级别的,都有着眼睛一眨,一套体系完整的理论思想就会出笼的胡掰能力。李燮和混在这堆人里边,明显有点儿力绌,他听这个这么一说,就叫好好好,再听那个那么一说,还是得叫好好好。江湖兄弟看着他这个模样,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李龟年。 李龟年乃大唐玄宗年间著名乐工,靠跟大诗人杜甫关系铁,求老杜替他写了首广告诗,曰:“岐王宅里寻常藏书网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这首广告诗,简直就是写给李燮和的,李燮和荣获“李龟年”之绰号,意思是说他只能敲敲边鼓,于理论建树方面一无所长。 这里不断提到的江湖兄弟,实际上是挤不进筹安会圈子的文人学士,这些人名气不大,本事不小,数量又太多,尤其是数量太多,决定了他们的主力人马终将沦为冷嘲热讽的闲杂人等。眼见得六君子风生水起,名利双收,闲杂人等气得半死,唯有在背后大声唾骂,以保持心态的平衡。 正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六君子不断地被人戳脊梁骨,那是相当的郁闷。话说有一天“莽大夫”杨度、“斜候”孙毓筠、“矮主簿”严复、国师刘师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