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节-第二十节 (第12/15页)
位列。 礼仪官黄岳与九宾司随立殿前。黄门鼓吹、乐工、青伎置于大殿两侧。 昼漏巳时一刻上水。(相当于现在九点十五分。) 钟鸣。 治礼官黄岳高呼:“礼…始…” “咚咚咚…”鼓声雷鸣而起。 谒者治礼引客。长公主、丞相李玮和公聊大臣鱼贯进殿就位。 鼓击三通乃止。 主祭人长公主上行。 治礼官黄岳面向西方,纵声高呼:“上祭…迎…” 击鼓九通,鸣金九响,接着太乐乐工齐奏《云门》之曲,太乐舞伎起《云门》大舞。一时间钟、磐齐响,金石震天。舞人闻鼓而进,击铙而退,整齐划一。乐舞和谐,气氛庄重。 长公主盈盈跪下,行三跪九叩大礼。丞相、公卿大臣跪拜。殿外陪祭大臣和大臣们的夫人跪拜。 长公主默默祷告:高祖、世祖、父皇、列祖列宗、保佑陛下,保佑天下苍生,保佑大汉… 父皇,女儿要出嫁了。十七年来,女儿遵从你的嘱咐,没有让大汉倾覆,也没有让汉祚断绝,女儿尽力了。女儿没有辜负你的期望。你知道女儿要嫁给谁吗?女儿要嫁给豹子大哥,嫁给大汉最大的英雄,嫁给你最信任最喜欢的人。豹子大哥没有辜负你的重托,他统率几十万北疆将士征伐天下,力挽狂澜。他和他的兄弟们用鲜血和生命撑起了倾覆在即的大汉,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重建了大汉。但他伤痕累累,精疲力竭了,他从此不能再骑马,从此不能再带着铁骑驰骋沙场。不过你的孙子长大了,他聪明强壮,他接过了豹子大哥的战刀,承继了豹子大哥的勇武,他将来一定会像孝武皇帝一样,铸造一个空前强盛的大汉。父皇,你可以放心地闭上眼睛安息了,大汉不会倒,汉祚不会灭绝,永远都不会。 长公主想起十七年来的风风雨雨,想起十七年来艰难困苦,想起十七年来为了护佑大汉而死去的英灵,想起十七年来死在战乱中的无辜生灵,不禁悲从心生,泪如雨下。 “献…” 黄岳的喊声惊醒了沉浸在悲伤中的长公主,她缓缓站起来,向先祖敬献五谷。 殿外乐工奏《咸池》之曲,舞伎起《咸池》大舞。 祭祀典礼在呼啸的风雪中继续。 长公主“亚献”三牲“终献”鲜果。 太乐乐工连奏《大韶》、《大夏》之曲,舞伎连起《大韶》、《大夏》之舞。 “终献”毕,祭享酌酒,读祭文。 丞相李玮高声诵读《祭文》,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抑扬顿挫,慷慨激昂。 李弘跪坐良久,头晕目眩,腿脚麻痹,不得不以手撑地,极力稳住身体。李玮的祭文他一个字都没听进去,脑子里一直想着儒道相融的事。 昨夜他和李玮谈了很久,虽然李玮说得头头是道,信心十足,但他和张燕一样,对推行道儒相融之策完全没有把握。因为王莽新朝时期为缓和朝野上下的矛盾,缓和社稷危机,曾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以“复古”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其中就包括儒学改良。但王莽改制失败,新朝崩裂,儒学改良也随之失败。 这是个教训,血淋淋的教训,前人之事,后人之师。李弘和张燕因此非常担心重蹈覆辙。 自孝武皇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学一统天下,但当时选拔贤良以“设科射策”为主,儒生们不得不拘泥于“师法、家法”儒学因此无法避免地走向僵化,形成了“徒为章句”的繁琐学风。儒学由僵化而进一步神化,既无法以道德教化百姓,也无法帮助朝廷稳定社稷,天下乱象渐显。这时一部分儒士试图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改良儒学,而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扬雄和刘向、刘歆父子。 扬雄认为改良儒学,首先要向先秦儒家之外的其他诸子学习,尤其是把道家学说的长处加以吸收,极力要求恢复儒家正统学说。这个办法等于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否定了今文经学,所以没人理睬。刘向、刘歆父子于是换了个办法,致力于复兴先秦诸子学,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从诸子学说中吸收长处改良今文经学,继而推出了一个试图推翻今文经学的古文经学。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一点是损害了当时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和富豪大族的利益。今文经学不但是国策的基础,也是这些人赖以生存的“金饭碗”你把这些人的“金饭碗”砸了,把有利于他们生存的国策基础推翻了,他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把你脑袋砍了。所以,王莽改制失败,很大原因还要归结于当时的儒学改良。 李弘很害怕。目前的情况和当年很相似,皇权沦落,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有边疆的忧患,内有叛逆大军虎视眈眈,主掌朝政的以李玮为首的北疆改制系大臣和当年以王莽、刘歆等人为首的“复古”改制系大臣在思想上、诸多改制之策的制定和推行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在废墟上重建社稷,试图中兴大汉,一个是在摇摇欲坠的“大厦”上修修补补,试图重振社稷。两者目的相同,而基础却不同,所以到目前为止李玮的改制派还能控制局势。 王莽当年为了转移朝堂上的重重矛盾,打算利用征伐之策来铲除对手,所以他固执己见不听劝谏,出兵讨伐西域,结果大败,继而引爆了矛盾,绿林、赤眉揭竿而起,天下豪雄乘势雄起,王莽的新朝瞬间崩溃。今天的李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在朝堂上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出兵平叛,结果也是一场大败,侥幸的是,因为自己的病倒导致局势骤然紧张,从而及时遏制了这场一触即发的矛盾,没有让朝堂形势进一步恶化。 但李玮没有放弃。他是大汉的丞相,他的目标就是中兴大汉,他要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急迫问题,所以他通过张燕提出的儒道相融之策立即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朝堂矛盾的办法,那就是儒学改良,这个曾经导致王莽新朝轰然倒塌,导致社稷败亡生灵涂炭的王朝根基。 刘歆的儒学改良之策是在儒家经学上的改良,是属于儒家学说内部的改良,而李玮的儒学改良之策近似于大儒扬雄的理念,是援道入儒,是两家截然不同的学派之间互补长短的一种改良。当年的刘歆为了儒学改良,付出了一生的清誉,最后付出了生命,由此可见儒学改良的阻力之大,也由此可以预见李玮的儒学改良之策将要遭遇何等强烈的反击。 李玮说干就要干,他有李弘和长公主给他做支撑,他不怕,但李弘怕,李弘不敢干。这场大病让他元气大伤,华陀和张机都说了,这辈子也不要骑马了,最好也不要再去打仗了。当然,你想早点死,对自己生命无所谓,那就可以为所欲为。李弘不想死,他还想看到大汉崛起的一天,看到大汉百姓安居乐业的一天,所以他决定接受华陀和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