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回得遇故人 (第1/6页)
第二十回 得遇故人 众人闲聊了一会,陈靖仇走到张烈身边,道:“张大哥…” 张烈道:“仇弟,近来可好?怎么没看见小雪姑娘啊?” 陈靖仇心中一酸,不知该怎么开口。张烈道:“仇弟,你脸色怎么这么不好?” 陈靖仇道:“张大哥…我有几句话要对你说,我们到一旁说好吗?”张烈心中疑惑,跟着陈靖仇出了书房,走到廊下。 陈靖仇道:“张大哥,对不起…玉儿姊姊…她,她已经过世了!我…我真的很对不起你!” 张烈听了,心中大惊,道:“什么,玉儿她?——” 陈靖仇低头道:“我没能好好保护她,辜负了张大哥的期望,请张大哥责罚我吧…” 张烈叹了口气,转身拍着栏杆,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从头说给我听。”陈靖仇遂将所有的事述说了一遍。张烈听了,抬头望着远山,沉吟一会,道:“原来是这样…其实这也并非你的错,而是那宇文太师和小雪姑娘的错,你也不要太自责了。” 陈靖仇道:“但是我…我没有好好保护玉儿姊姊。所以才害得她…害得她…”语音不禁哽咽。 张烈回头道:“仇弟,你也不要太难过…玉儿这孩子本性要强,本就容易生事——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你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就不必太过自责。” 陈靖仇点点头,道:“嗯…”两人站了一会,陈靖仇心情稍稍平静下来,问道:“张大哥,你来到此处,那拓跋部落怎么办呢?” 张烈道:“愚兄已将他们安顿到水草更丰之处,待他们安定下来后,愚兄就把部落交给他们的新首领了。” 陈靖仇道:“原来是这样。” 张烈道:“愚兄此次前来,是因为李淳风兄说太原一带有天子之气,叫愚兄务必和他们过来一看。” 陈靖仇道:“李仙人说的可是李世民李大哥?” 张烈点点头,道:“对,其实愚兄筹划问鼎中原久矣,怎奈何天下竟还有如此一位李公子,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叹了口气,道:“方才下棋时,淳风兄见此李公子年未弱冠,但真龙之气无可比拟,才暗示愚兄不必再争天下。” 陈靖仇沉吟一会,道:“那张大哥今后有什么打算?” 张烈道:“愚兄目前也一时无事在身,打算先回洛阳,再陪你一道,尽力阻止宇文太师的野心吧。” 张烈听陈靖仇说宇文拓已至东都,觉得事情紧迫,两人商议已定,立刻便要启程回洛阳去。走回书房,本欲向李世民辞行,但他却仍未回来。张烈走到李靖身边,嘱咐道:“李贤弟,我有事要先回东都一趟。待会李公子回来,代我向他谢过!”李靖答应了。 张烈刚转身,突然又回过头,道:“差点忘了——愚兄还有一件事要托贤弟帮忙。” 李靖躬身道:“张大哥休如此说,小弟深受大哥之恩,早就期望能舍命相报!不论是什么事,都请大哥尽管吩咐!”张烈客套几句,道:“愚兄想麻烦贤弟,去找几样重要的东西,请贤弟寻到之后,速到洛阳和兄会合!”在他耳边低语数声。 李靖点头道:“嗯,小弟明白了!那我等会辞了李公子,即刻便出发前去找寻。找到之后,便火速携内人和那件物品到东都与兄长相会。” 张烈道:“贤弟一切小心,为兄先回了。”和陈靖仇,陈辅向众人别过,离开唐国公府,取路向南行去。 沿路之上,两人叙些别后之事,以及对付宇文太师的方法。 陈靖仇道:“张大哥,我和宇文太师交过手,他竟只用数招就将我打倒,不知张大哥有何妙计,可以对付他?” 张烈笑道:“仇弟,你忘了愚兄先前,不是曾问过你关于鬼谷道术的事?” 陈靖仇道:“是啊!张大哥确实曾问过。”张烈笑了一声,仔细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原来当日张烈在河边破屋辞了陈靖仇,心中唯恐拓跋部落有变,放开脚步星夜兼程地向北赶去,不日已回到部落里,所幸一切安好,并没有发生什么变故。张烈筹划数日,为了避开官兵,带领拓跋部落向西迁徙。一个多月后,终于在河套附近,阴山北麓,找到了一块人迹罕至之地。张烈拍马奔上山顶,仔细查看,只见这块地方圆数百里,三面险峰环绕,常人不易发现,况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张烈遂和拓跋部落族中首领商议,将他们在那安顿了下来,同时也将部落首领之位归还族人。 再过数日,张烈待一切安顿好后,看看左右无事,心中寻思,单凭个人之力,无法对付那些使妖法的官兵,更兼心中原有济世救国,逐鹿中原之抱负,暗自揣度,下定决心,辞了妻子月儿,启程向南行来。 半月间已至雷夏泽畔,本打算寻到公山铁,并拜他为师。谁知寻了将近旬日,却连公山铁的故宅也没发现。张烈失望之余,勒转马缰,就欲启程回洛阳继续经营自己的王图霸业。但事情却偏偏凑巧,不想自己无缘拜见公山铁,临行之时,在湖边遇到了一个白发鱼醮,击竹而歌。 张烈心中疑惑,遂上前请教,一问方知,公山铁已经病故!那白发老者竟是宇文拓的养父,姓杨名义臣。张烈心中一惊,躬身再问。得知那杨义臣本在朝中为将,为人正直,因见杨广昏庸无道,屡屡冒死进谏。但杨广刚愎自用,疏远忠臣,不数年间,便闹得民怨沸腾,各地饥民揭竿而起。杨义臣看在眼里,心中深为痛惜,常自对天感叹。身为两朝元老,一生尽忠为国,不辞劳苦,身历百战,年过半百,怎奈膝下荒凉。一次偶然之机,到河北巡视,忽闻道旁有啼哭之声,杨义臣遂拨开草丛,拾得一子,心中怜惜,遂收养在家,以亲子相待,寄以厚望,教以诗书。 那孩子天姿聪颖,学无不成,杨义臣心中喜悦。不期那孩子年方六岁,忽然害了一场大病。杨义臣便寻名医,医治不得。看看将死,杨义臣心急如燎,孤身涉险,带着杨拓远渡重洋,来到仙山岛,求古月出手医治。古月看他诚恳,不忍拂逆其意,便欣然答应。 回京之后,杨义臣为使杨拓远离病痛,健体强身,遂教其武艺。杨拓习武亦颇有天分,数年间便有小成。杨义臣待他十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