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回夜夜焚烧他名字的女人 (第1/2页)
第二回 夜夜焚烧他名字的女人 剑之决断在于利。 剑之神采在于光。 剑之要诀在于快。 剑之意义在于杀掉他的对手与敌人。 这也是孙青霞的用剑之道。 朱厉月恨孙青霞已恨入心、恨入肺、恨入膏肓。 他说道:“谁替我杀了孙青霞,我就让他当应奉局之督运使,并赏他半座太真阁。” 应奉局是最多“油水”可捞的部门,管理的是把天下各种奇花异石、珍宝巧物,献给皇帝,在转运过程中,大可广征役夫,极尽搜求,任凭劫取。 谁担了这个官职,谁就大富大贵。 至于“太真阁”那是用来招待迎迓皇帝、丞相的地方,足以度前规而侈后观,极致奢华,馆舍尤精,乃穷数万民役费七年建成。谁能拥有太真阁,如同坐拥一座城池。 这还不够,半年之后,朱厉月见派出去杀孙青霞的高手已前后送命了二十一名,他又加了一句。 “外加赐十万两黄金。” ──注意:是黄金,不是银子。 这时际,东南大局,虽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但朱厉月却随手出得起这个价钱。 因为他是“南面小朝廷”朱勔[注一]的弟弟。 以朱勔的势力,雄踞东南,极尽搜刮,独霸一方,坐拥巨富,江浙无比。朱厉月既是其近系,又是他左右手,动辄广征役夫,募资数千,一时无俩。 何况,朱厉月出得起这奖赏,既是为子复仇,也是要保住性命。 他一直都认为孙青霞杀掉了自己儿子,也一定不会放过自己。 他对孙青霞下格杀令的丰赏厚赐,同时还来自其兄朱勔的默许与支持。 朱勔的看法也是一样: 孙青霞既杀得了他侄儿朱仙震,也必敢杀他胞弟朱厉月──杀得了朱厉月,便会轮到他了。 所以他大力促使朱厉月追杀孙青霞,甚至赏赐的一半,都是归入他的账下。 可是没有用。 又隔了半年,朱厉月又公布了新的赏红: “杀了无耻败类土匪强盗外号‘一直剑’的孙青霞,除原有赏赐外,再加赏黄金十二万两。” 如此,又多加了二万两。 但仍然无用。 没音讯。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是去缉杀孙青霞的人愈多,死的人也愈众。 如是者,赏赐黄金每年加一次,足足加到了二十万两。 可是孙青霞仍没死,倒是朱厉月的另一个儿子朱大长,也成了“一直剑”孙青霞的剑下亡魂。 甚至连朱勔家的大管家“天地神通”朱义伸也死了。 就死在宅里。 孙青霞的剑下。 由于朱义伸丧命时朱勔就睡在只隔了三间的房子里,甚至还隐约听到剑刺入肌骨的声响,而他刚好那一晚才跟管家对换了房间(朱勔每天都更换睡处,且临时起意取抉,连身边亲信也不得事先知悉),使得朱勔惊觉:朱义伸是代自己枉送性命的。 看来,孙青霞迟早要杀到他的身上。 这还得了! 朱勔急召正在惊骇中的朱厉月面议。 他们讨论了很多法子。 杀孙青霞的方法。 可是没有用。 重要的是:谁能杀得了孙青霞? 有这个人吗? 就算有这种人,他愿意跟孙青霞结仇吗? 他们熬尽了脑汁,伤尽了脑筋,至少,给朱厉月想到了一个。 朱勔立问:“谁?” 朱厉月犹豫地道:“是有一个,但只怕他不肯出手。” 朱勔嘿怒:“以我名义相请,谁敢不动手?” 朱厉月却忽然一改忧色“我想到了,只有请动太傅梁师成,只要他开口、下令,这人不敢不从。” 言下之意,就连坐拥东南,专权宠贵的朱勔,只怕也请不动此人,只有日夕处于帝位之侧,人谓之为“隐相”文武百官,莫不畏惮,囊政于朝的梁师成,才有可能请动这个人。 朱勔却因而灵机一动,道:“我也想到了一个人。” 朱厉月皱了皱眉,道:“一个人?” 他不认为:除了他心目中的人选,有谁可以一个人对付得了孙青霞。 朱勔哼哼唧唧的道:“这个人一到,不仅可杀孙青霞,还可以把他活擒交给咱们。” 朱厉月倒吃了一惊! 要知道对付孙青霞这种人,生擒要比格杀更困难三、五倍,真是谈何容易! 朱勔的态度又有些迟疑:“不过,要请动此人,也有点困难。”朱厉月甚诧:“以今时今日地位,随手一招,谁敢不来?莫不是马上要请的人比我心里头那人还难请动么?” 朱勔搔首说:“难,难,难,这人用银子请不动,用权逼不出,用面子──也只怕他不赏面。” 朱厉月更诧:“世上有这种人么?” 朱勔忽又有喜色,道:“不过说难也真不难,只要请动两个人,下道命令,他就立刻便来了。事成之后,连金子银子屋子女子,都不必赏赐,都省了!” 朱厉月大奇:“却有这种呆子,倒是要请谁来下达这命令。” 朱勔道:“诸葛先生!” 朱厉月为之瞠目,结结巴巴道:“请他下令?他是我们的对头人,要他帮我除敌,只怕难若登天。” 朱勔笑道:“幸好世上还有一个请得动他的人。” 朱厉月问:“谁?” 朱勔道:“皇帝天子。” 朱厉月倒呼了一口气:“你说的那人,莫不是…” 朱勔反问:“你心目中的人选会不会是──?” 朱厉月忽道:“若是认为开口不便,不如用笔写下名字可好?”朱勔看了看几上的茶杯,用手指了指,道:“白纸黑字,不如水干迹隐。” 朱厉月当即会意,以指醮茶,在云台石几上写了一个字。 朱勔也以茶为墨,在几上画了几下。 两人对着一看: 朱厉月写的是一个字:“铁” 朱勔画的是一只:手。 两人相视,拊掌大笑,都说“就是他。” “他来了就好办了。” “这叫一石二鸟,谁死对咱都有好处,一齐抱着死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