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血溅陈家谷 (第2/3页)
话音未满,一人一骑已经没入乱军之中。 辽兵见有人突围,万弩齐发,杨延昭的手臂中箭,血流如注,他也顾不得裹伤,咬牙拔出箭头,奋勇杀出重围,飞马请求援兵去了。 杨业与杨延玉率领手下数百名士兵,与辽兵展开了一场血战。杨延玉身中数十箭,犹如刺猬一般,忍痛不住,哭着对他的父亲说:“儿子去了,不能保护父…”话没有说完,便已口中喷血,坠马身亡。 杨业见延玉死了,好似万箭穿胸,回顾手下不过数百人而已,流着泪对大家说,大家都有父母妻子,不能死在这里,赶快逃生去吧!” 杨业带兵,有勇有谋,平时训练,都是与士卒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对待士兵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儿女一样。士兵们对杨业既崇敬,又爱戴,冲锋陷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众将士见主帅叫他们逃命,他们哪里肯依,都表示要与主帅同生死、共进退。 杨业见将士们众志成城,虎目圆睁,挥动手中枪,大喝一声,如猛虎般杀向敌阵,手刃契丹兵百余人,身上所受刀、箭之伤数十余处,先还觉得疼痛,后来麻木了,敌箭射在身上,竟浑然不觉。人可以凭一口气奋战,马可不行。杨业见坐骑浑身打战,已是站立不稳,只得退至树林暂避。 契丹大将耶律希达,远远看见树林中杨业的身影,用强弩射来,正中杨业的马腹,马应声倒地,杨业也坠落马下。契丹副部署萧挞览纵马抢入,活捉了杨业。 此时,杨业的部下全部战死,无一生还。 辽国活捉了杨业,知道他是一员猛将,不但没有羞辱他,而且还好酒好rou地招待他,劝他投降,并许以高官厚禄。杨业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汉,绝不为其所诱,仰天长叹道:“皇上待我甚厚,本想保卫边关,以报答皇恩。今被jianian臣逼迫,致兵败遭擒,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 杨业被俘之后,不吃不喝,绝食三日而亡。这就是杨业捐躯的真相。至于杨业撞死李陵碑的说法,只是野史的记载。 谁导致了杨业兵败身亡?罪魁祸首当属王侁,他为了贪功,率兵离开陈家谷,但潘美身为主帅,轻信谗言,也是罪不可恕。 杨业和他的后代的事迹,被民间传为“杨家将”的故事。其中,为表达对潘美的憎恨之情,人们将他塑造为十恶不赦的太师潘仁美。至今,杨家将的故事还在广为流传,但其中的故事情节多是经过小说家们的艺术虚构而成。 宋朝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夺了几位开国老将的兵权之后,宋初之名将,首推曹彬,其次则莫如潘美。曹彬在大战之时,举棋不定,不能自律,北伐大败而归;潘美身为主帅,不能约束部下,不顾杨业的忠告,为贪功而贸然出击,致使一代良将被擒陈家谷。故有人说“北宋无将”说得是有道理的。 岐沟关一战之后,耶律休哥威震赵宋,据说当时夜里小孩啼哭,只要大人说上一句:“耶律休哥来了!”小孩马上就不敢哭了。反观宋军的将领,对辽的威慑力从来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3、君子馆弃甲丧师 杨延昭遍体鳞伤地赶到代州,请求潘美赶快发兵陈家谷,救援自己的父亲。 潘美见杨延昭如此模样,已知酿成大祸,再发救兵,不仅于事无补,恐怕还会送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因而,拒不发兵。杨延昭大哭一场,然后上表朝廷。 杨业战死的噩耗传开后,边境各州为之震动。镇守云州、应州、朔州的宋军将官,都被这一消息吓破了胆,契丹兵还没有来攻城,他们便弃城而逃,将莫大一片三州疆土,拱手送给了契丹人。 噩耗传到汴梁,赵炅惊得目瞪口呆,既痛恨丧失疆土,又哀悼痛失良将。当即下诏:潘美降职三级;王侁撤销一切职务,发配金州。召杨延昭还京,任为崇仪副使,并追赠杨延玉官阶。还有杨业的儿子杨延浦、杨延训,俱授供奉官,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同授为殿直,杨氏一门,都承余荫,也算是告慰杨业屈死的英魂。 曹彬、米信等兵败奉旨回京,赵炅诏令尚书省将他们拘禁起来,令翰林学士贾黄中主持审讯,责问他们违背诏令,擅自出兵。事实很清楚,审讯也只是走一个过场,处罚决定马上就下达了:曹彬降为右骁卫上将军;米信降为右屯卫上将军;其余崔彦进以下,都给予相应的处罚。 田重进全军不败;李继隆所部,也是毫无损伤地撤回。两人不加罪,并提拔田重进为马步军都虞侯;李继隆为马军都虞侯,兼知定州。 杨业死后,代州守将出缺,代州是边防重地,不可无将,必须另择大将去接替空出来的位子,镇守代州。恰逢张齐贤上书言事,深得赵炅的欣赏。张齐贤是个文臣,从来没有带兵打仗,赵炅竟然命张齐贤出知代州,与潘美同领军务,镇守边关。 赵炅的决定,未免有轻率而自私之嫌,幸亏张齐贤虽是一个文人,却也颇通兵法,否则,岂不要酿成大祸? 雍熙三年(986年)冬,契丹主耶律隆绪,与其母萧太后率兵十万,以耶律休哥为先锋,再次兴兵南侵。 瀛洲部署刘廷让(原名刘光义,因避皇上之讳,改名廷让),得知契丹兵又大举来犯,同边将李敬源、田重进等联络,集兵十万,沿海北进,欲乘虚袭击契丹老巢。 耶律休哥不愧为契丹良将,他早就提防了宋兵乘虚而入这一招。沿途派出大批探骑,密切注视着宋军的一举一动。当他得知宋兵已向契丹老巢潜去的时候,立即在沿途险要之处,设下埋伏,等待宋兵入瓮。 刘廷让等人率领宋兵到了一个叫君子馆的地方。当时是数九寒冬,天寒地冻,士兵们的手都冻肿了,无力张弓。 耶律休哥所率的契丹兵都是北方人,耐得住寒。他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南侵,就是有点欺负南人不耐寒。正当宋兵在凛冽的寒风中哆哆嗦嗦地行进时,耶律休哥率领契丹兵突然从山后杀出来。 刘廷让等慌忙指挥宋军迎敌,怎奈朔风冽冽,黑雾沉沉,兵士们冻得连武器都握不住,哪里还能与契丹兵战斗?契丹兵个个如出山猛虎,宋兵如冻僵了的小绵羊,胜败立见,宋兵大败。 契丹兵能耐寒,更仗着一股锐气,将刘廷让和他的部队团团围住。刘廷让临出发时,曾分兵给李继隆,令他为后援。偏偏李继隆带着兵马退回去守护灵寿,并不曾率兵往救。 刘廷让等待援兵不至,只得同李敬源、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